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天行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全面培养孩子

  国家双减出台家长痛苦连天,请告诉孩子:天行健,君子将自强不息,家长该学会放手,家校共育,全面培养孩子。
 
  2021年7月,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后。社会反响大:家长学校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更有很多不理解的老百姓骂声一大片,骂学校骂老师,骂国家,校外培训机构一片痛苦连天,以前杯满盆满,热闹非凡,现在门可罗雀,生意惨淡;老师们忧心忡忡,心里不安,社会上人们不理解到底为那般。

天行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全面培养孩子
 
  答案就是家庭教育缺失或很多家长不会家庭教育,把教育丢给了老师学校,全部希望寄托给老师和学校,更多的是父母自己出门打工,把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人。校外培训机构抓住这点大势举办,收费培训,有点还和一些学校不道德的老师勾结联合办学。家长认为老人无法辅导孩子给点钱请校外培训机构省事,对上尽了孝,对下尽了心。
 
  这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养肥了部分奸商和不良老师,却大大伤害了人们利益。
 
  孩子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靠自己。事情很简单:孩子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老师家长都是陪伴引导孩子学习的助手,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做事最终靠孩子自己。
 
  一味依靠父母老师的孩子是长不大的,《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从老子的观点中明确了孩子最终是要面对自己的人生。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闻:2010年有一地方一个叫杨锁的男子身体健康、四肢健全、一切依赖父母,却不会生活,不能自理生活,21岁的他,因为父母出门了,结果被活活饿死在家里。后来记者调查才知道,他从小就习惯被安排被照顾,学习依靠能干的老师、爸爸、妈妈,生活被细心妈妈安排,甚至12岁都要妈妈喂饭。才有了21岁被饿死的奇闻。不可思议的根源就是形成了依赖,失去了自我,21岁了饿死,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死,对社会对家庭有何作用?
 
  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自强不息,悲剧就不会有了,这可能是中国特有的悲剧了,是不让孩子独立的悲剧。生活如此,学习更是这样。国家的初衷:不是为难孩子何家长的;是避免学业负担过重危害学生身心健康,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打击校外培训机构为了吸引生源,开展狂轰滥炸式营销,制止校外培训机构夸大培训效果;保护正常的教育生态,坚决打击裹挟了学生和家长的行为。
 
  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
 
  《论语》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我们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我们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要学会责己严,待人宽,古言:“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说的就是这样。国家政策出发点是好的,这是经过多方面论证的,不是某人心血来潮的决定的。是为国为民的。
 
  况且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有教育家曾说“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古言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虽然有点宿命论的观点和封建思想,但反应出了遗传和家教的重要性。
 
  三、时教必有正业,迅思必有居学。
 
  《大学》中“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形式,既有按时传授的正课,又有正课之外的课余学习。“正业”必须伴以“居学”、“居学”是配合“正业”的。“时教”要求教师认真进行课堂教学,“退息”则要求学生自觉复习巩固,做好课外作业。
 
  《学记》还作了许多比喻,论证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业长进的作用,要求学生在“时教”时要专心研习正课,在“退息”时则尽情从事各种有益活动,做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四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曾国藩 的《曾文正公嘉言钞》认为:静坐自我修身,读书即是立德。要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身。这和《孟子》的观点相近,都是要求学生要做到:坚强自己的意志,让他的心经受苦难,让他的身体得到锻炼。事情没有大小之分,高度重视必定会有所成就。
 
  四、读书不是唯一,学以致用,格物致知。
 
  明代王阳明《传习录下》认为: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知行合一,格物致良知。人的认识和行为要一致,不可口是心非。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用心揣摩,从而在该事物中得出道理和知识,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王阳明就是认为我们要把自己的良知扩充到极致,让自己的内心一片光明,这就是“致知”,而“致知”的方法就是“格物”。
 
  我们现在不可能像王圣人那样去格竹子,但是我们孩子可以教育他们从生活中去学习,去领悟,把学习到的知识学会运用,达到学以致用也未尝不可。2004年9月1日京华出版社出版发行吉诺特写的图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如何处理他们的谎言、偷窃,以及其他一系列错误行为,每一个父母都曾感到为难、困惑过。威胁、贿赂、许诺、挖苦、粗鲁都不是答案。也是韩国教育家李承宪所说:发掘孩子的潜能吧。李承宪博士认为:孩子大脑开发的规律和对于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责任感,爱心,如何提高孩子的意志力,集中力,耐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记忆力等,培养少年儿童早期思想,品德,情感及良好行为习惯等给予了相应的具体指导,简单易学的方法,并配有彩色的照片,指导我们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信此书一定会给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以更多,更新的帮助和效果。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