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什么成就了经典

  经典就是最有用的作品吗
 
  不一定。
 
什么成就了经典
 
  你说《战争与和平》有用吗?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有用吗?它们不能教你如何赚钱,如何处理职场关系,如何当上CEO、迎娶“白富美”。它们不可能让我们变得富有,甚至不可能提供衣食住行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为什么要读经典
 
  因为人生仅掌握有用的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来自精神世界的激励。那些经典名著可以唤起生命的激情,唤醒人的灵性,只强调实用性的书做不到这一点。我记得读大学时,给我最多鼓励的不是老师或同学,而是独自坐在图书馆里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时刻。读到“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读到音乐家第一次遇见音乐时的情景。
 
  在这部1300页的著作里,有一两处是我毕生难忘的,那些文字开启了我人生新的篇章。
 
  我们现在都讲刻意练习,讲1万小时定律,要熟练掌握一门技术需要练习1万小时;讲一个人成为专家需要经过二三十年的训练。凡称得上事业有成的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激励,没有生命激情,没有理想和情怀、诗和远方、头顶的星空,没有使命感,怎么可能会坚持一份事业几十年而不懈怠、不厌倦?经典名著给予我们深沉的精神激励,这是那些所谓实用的书或鸡汤文做不到的。经典一定是高雅的、严肃的吗
 
  也不一定。
 
  有不少经典名著,在它们诞生的时代属于流行读物,像我国古代的《诗经》,其中的“国风”大多是各地的民歌。日本的世情小说《源氏物语》,在平安时代几乎就是人手一册的通俗小说,而且内容也不太高雅。
 
  这样的例子,古典音乐里面也有不少。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魔笛》就相当于当时的娱乐大片,整个维也纳和布拉格,大街小巷,人人爱唱费加罗的咏叹调。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如今是我们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听的高雅音乐,但在作曲家生活的时代,那就是《江南style》,是流行舞曲。在此之前,欧洲人爱跳小鸡、小鸟一样缩手缩脚的小步舞,圆舞曲却仿佛讓整个维也纳都旋转起来,人人都跑出来跳这种“广场舞”。所以说,经典未必是高雅的、严肃的。经典一定是几百年前的吗
 
  也未必。
 
  曾经的流行歌曲,像披头士和猫王的歌,很可能以后会成为20世纪的经典,约翰·列侬和猫王的传记已经被列入古典音乐名家系列。况且我们发现,眼下流行的音乐未必比百年前的经典作品逊色。
 
  有一次,我去听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仲夏夜音乐会,音乐会把约翰·威廉姆斯写的《哈利·波特》的主题曲《海德薇》和1891年由洪佩尔丁克创作的儿童歌剧《亨赛尔和格莱泰尔》的序曲放在一起演奏,一比较,显然《哈利·波特》的主题曲比100多年前的儿童歌剧更生动优美,更引人入胜。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作品未必不如100多年前的经典乐曲。音乐不分流派,只有好音乐和不好的音乐之分;经典也不分时代,只有好作品和坏作品的差别。经典一定是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吗
 
  经典是精华,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读的,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我们同时又会发现,经典作品的细节部分其实非常通俗,大多取材于民间,简单朴素,亲切有力。我觉得最典型的作品是贝多芬的。他写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里面的音乐核心很简单,简单到群众大合唱的水平。比如阐释“命运之神在敲门”时,用“灯灯灯等”“灯灯灯等”这样的节奏来表现,两个音,一个三连音的音型,这样两个不到一小节的素材,居然给他建造成一座粗犷而结构精密的宏伟宫殿,调性的变化、和声的新颖程度、结构的说服力,都令人叹为观止。不只是贝多芬的交响曲里面会用到这样的结构,马勒这样风格复杂庞大到颓废的后期浪漫派音乐家也喜欢这样写。马勒的《D大调第一交响曲》里,出现了我们最熟悉的童谣《两只老虎》,而且被改成温柔的小调版。这里就体现了德奥古典音乐健康质朴的审美追求。经典有什么品质
 
  经典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我们不要总觉得现在的听众不行了,其实每个年代的大众都一样,都喜欢通俗的娱乐化作品。但同样是娱乐化作品,莫扎特的歌剧流传了下来,当年比巴赫更著名的泰勒曼的作品几乎不再有人听了。为什么?抱着这个问题,我认真地听了泰勒曼的一些乐曲,它们好听、简短、轻快,但是跟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相比,他的音乐除了轻快好听,就没有其他可以沉淀到听者心里的东西了。没有新颖的乐句,没有深刻的想法,没有有说服力的音乐组织,表面的优美很容易沦为轻浮。巴赫和莫扎特的乐曲,在情感表达、结构组织、音乐审美、时代感等各方面都经得起反复推敲解读,并提供了开放式诠释的可能性,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品质。每个年代的代表作都是经典作品吗
 
  我想也未必。
 
  各个年代的代表作,往往因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特征而引起大众共鸣,但不少作品都随年代消逝而被遗忘。在音乐史上,正歌剧一度非常流行,场面铺张奢华,唱段冗长炫嗓,剧情千篇一律,讲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伟大功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歌剧呢?因为当时的音乐家是被宫廷贵族雇用的,歌剧院建在皇宫里面,歌剧演给帝王将相们看,自然都是为了歌颂他们。后来到莫扎特时代,歌剧院开始建到城市中心,普通人也可以买票去看了。受众群体变了,歌剧的题材和音乐风格自然都跟着改变。莫扎特也写过正歌剧,而且写得不逊于他那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讲街头巷尾故事的喜歌剧,但是正歌剧的时代过去了,即使是莫扎特也无力回天。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