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麦子一点时间
2021-06-15 网友提供 作者: 沈慧敏 点击:次
周末儿子回家,带回期中考试的成绩单,真是不看则已,一看则晕。别说语数外三门主课了,就连副科也在及格边缘徘徊。他自知难以交代,赶紧缩回房间写作业,我气得一夜难眠,他倒好,一早起来就嚷着要吃面条。想着气也没用,只得先填饱肚子再说。喜欢吃面的他围着灶台连问了好几个问题:为什么外国人不怎么吃面条?面条是谁发明的……我一个也答不上来。
早饭过后,儿子继续写作业,我则悄悄研究起了面条。为什么同样是麦子磨的粉,我们就做成了面条,而老外则把它烤成了面包?这究竟是不同民族的口味偏好,还是历史发展的偶然?随着资料查找的深入,我惊异地发现,原来这其中大有学问。一颗麦子最终的归宿是面条还是面包,受限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它的发展路径有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人在种植小麦时,陶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但石磨却未及时发明和推广。我们习惯把陶器中的食物用加水或隔水汽焖的方法来烹熟,形成了蒸和煮这两种烹饪习惯。所以在秦汉之前,人们只能吃颗粒状的麦子,将其放在陶器中蒸煮,那口感和味道可比米饭难吃多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麦子定是一种不太受人待见的食物。另一方面,中国人属于农耕民族,食物中植物蛋白较多,而以叶、茎、浆果为主的蔬菜,显然不宜用烧烤的方式烹制,所以蒸煮才成为其最终的选择。当有了石磨后,在我们现有烹饪习惯的影响下,面粉很自然地被制作成了小块的面饼,加上国人的饮食又非常注重汤,它自然就被放进了水里煮。最初的面饼是片状的,被称作“汤饼”,所以唐代后就出现了刀切面。后来为了让面饼更容易被煮熟,宋代则将其改良成了细长条形,类似于现在的挂面,而我们的用餐工具——筷子,与细长的面条相结合,那真可谓是天作之合。仅从这一点来说,老外确实还不太具备能好好吃面条的条件。
石磨最早是在中东被发明的。别看老外现在进餐用的都是刀叉,但直到中世纪时,也才仅有十分之一的家庭能用上一把叉子。叉子如此金贵,老外们那时多是直接用手来解决进食问题,可以想见,当那热气腾腾而又汤水十足的面条端上桌时,就算他们急得抓耳挠腮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过老外有老外的法子,中东的狩猎游牧民族早期居无定所,所得的食物大多是直接烧烤着来吃,渐渐形成了烧烤的烹饪习惯。他们发明石磨后,将麦子磨成粉,再加水调合揉成面饼,然后在土灶中将其烤熟,就变成了面包、烧饼或馕,现代西方快餐的典型代表——汉堡,就是面包烘焙的变种。
虽然错过了美味又营养的面条,但老外却发明了香喷喷的面包和饼干,中国人和西方人纵然各自的饮食习惯千差万别,但全都凭着自己的智慧,成就了麦子最佳的美食归宿。原来所有事物开始的路径就已经决定了日后归途,只要我们足够耐心、足够睿智,难以下咽的麦粒,就能变成美味营养的面条;只要我们不盲目跟风、不急着赶超别人,即使无法进食美味的面条,也能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制作出香喷喷的面包和饼干来。
望着正埋头写字的儿子,我的心突然静了下来,也许他现在还只是一颗小麦子,但只要给予他耐心和引导,给予他信任和鼓励,或许有一天就变成了美味的面条和香喷喷的面包。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归途,我们只管沿途小心地呵护就好,让他循着自己的路径慢慢地长大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