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也是门艺术
2017-05-09 本站原创 作者:褦襶子 点击:次
夸奖其实是人类最美好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可是长期以来,鲜有人注意到夸奖也并非怎么夸都会收到积极的效果。这个话题太宽泛,今天咱们就来探究一下对于中小学生的夸奖问题。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首先应该常用换位思考。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过来,己所欲,勿吝施于人。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许多矫枉过正的观念。过去,过分强调“识不足而知进”,老师们过度吝啬夸奖孩子们的语言。改革开放以后,教改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夸奖”成了衡量教艺的硬性标识。于是言过其实的鼓励语言泛滥,导致孩子们长期地在迷失自我中成长。
例如,时下许多学校都搞那种“我能行,我最棒……”之类的“心理暗示”,这分明是邯郸学步,哪里是什么心理暗示,分明是心理明示么。此哗众取宠的“教艺”,使孩子们的自我认识与个人的实际素质严重脱节。举一个例子吧,过去考试结束,孩子们基本都会对自己的成绩有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判断。可是如今,无论是校内的平常考试,还是中高考,大多数的孩子对自己的成绩判断都与事实相去甚远。起初,余以为是孩子们的虚荣心所致,或是怕家长责备的暂时应付。可是时间长了,从与孩子们的交流和对孩子们的观察中发现,并非完全如此。许多孩子,当被问到对自己考试成绩的判断依据时,都没有这个概念,甚至困惑反问,这需要什么依据!当笔者问到没有依据你怎么知道自己考得很好,一些孩子们回答:“我们老师(包括幼儿园、小学以来的所有老师)总说我们能行,我们是最棒的。
当然,这种现象也只是局限于那些学习成绩中等的孩子。那些平日里学习成绩“悲惨”的孩子,在跟着老师誓言“我能行,我最棒”时,就跟和许多庸尚念咒一样,有口无心。他们就象民间喱语说的“煮熟的鸭子就剩下觜硬了!”这种无论是暗示还是明示,不但分毫不能起到鼓励孩子们奋起的作用,反而让这些孩子们习惯于瞪着眼睛说瞎话,原本那种说瞎话难为情的本能被这种时尚教育弄得无影无踪。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自此,这些孩子们的字典里渐渐地就没有信义,甚至没有羞耻。
无根无据的夸奖,在孩子们世界观尚未成熟前,基于孩子们的虚荣心作用,极易形成自身素质的意淫;进入高中后,世界观日渐成熟,一部分本能被阉割的孩子继续在意淫中陶醉,可有一部分残存思辨功能的孩子往往会把这误解为老师的嘲讽。
一次某先生为了鼓励临考的孩子,在班里领着孩子们喊口号:“我能行!无最棒!”,紧接着笔者去上课,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老师,他(指那个刚才领他们喊口号的先生)有病吧!……”笔者问你们没有听到过种鼓励吗?孩子们说小学老师就常领他们喊这种口号。于是笔者问,那你们有什么奇怪的。班里的一个孩子自言自语嘟囔到:“要是一喊口号就〖能行〗就〖最棒〗那还用努力学习么……!
是阿,这种口号或许当初是为了鼓励那些成绩比较好,但心理素质较差的孩子扫除临考心理障碍,是针对某些特定学生而言的。可是如今被不分层次广泛用于中小学生。其实,教育如用兵。兵无常式,水无常形。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唯用心而已。当年魏书生先生在其班主任经验中倡导让犯错误的孩子写说明书,阐述学生所犯错误的心理过程。笔者尝试一次后就立即变通不再照搬了。魏书生是语文老师,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指导孩子作文。客观地说魏书生的语文课讲的真的很好,教态风趣,内容丰富。他的学生语言文字水平较高,教的孩子也大多是当地一类重点中学里的佼佼者。写犯错误说明书,的确可以达到引起学生重视,识不足而知进的效果。可是相当多的普通中学里的孩子,尤其是普通中学里的差生集中的班级,语言文字水平较低,思维能力较弱,根本写不出达到这种目的的“说明书”来,如果硬逼着孩子们写,就只能逼得孩子们弄虚作假,很难达到自省的目的。所以,笔者将其改为先让孩们机械地抄写古文名篇。然后靠查字典,用现代白话文解释(幸好当时没有网络,孩子们没地方找现成译文),收效亦不错。所以别人的教育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或学生。
孩子在小学阶段以前,的确应该多夸奖。但夸奖必须有具体缘由,要让孩子们明确自己因为什么被夸奖。泛泛地夸奖孩子往往弊大于利,容易让孩子在成长中迷失自我,对自身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甚至成为负动力,掩盖了孩子们的不足,影响了孩子们判断是非能力的形成,进而阻碍了孩子们自我修正不足愿望的产生。
学前儿童,除非涉及心理与人身安全的原则性错误,一般易单纯使用鼓励。对孩子的原则性错误也要就事论事不易扩展,不必在孩子犯某项错误时把可能相关联的错误注意事项也都告诉孩子。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给孩子的限制过多,一是孩子也记不住,二是可能导致孩子遇事顾忌过多畏手畏脚。不让孩子犯错误,就等于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学龄前儿童,犯的错误越多成长越快。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要高度关注就好,不属于威胁孩子人身安全与心理安全的过错尽管让孩子去犯,然后再告诉孩子们哪里做的正确,哪里做错了。这样的夸奖才能更有利于孩子进步。
进入中学,对学生的“夸奖”更要明确伴随其“不足”,每次夸奖要尽可能地从事物的两个方面帮孩子分析自身的具体长处与具体短处。让孩子们懂得每一份被肯定,都是努力的结果。引导孩子们辨别恭维与真实评价。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自控能力还较弱,对于肯定即便鲜失实也愿意相信,对于批评往往难以理性对待。因此,对于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虚妄夸奖,甚至比批评更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对孩子们心理构成的伤害更具有隐蔽性。尽管这种伤害是渐进性的,但对于一个人的个性扭曲来讲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夸奖孩子可以随便夸,怎么夸都为过。
对孩子的夸奖,最终大都是夸奖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所以笔者在执教过程中,每每处理学生问题,都是让学生们自己叙述事情的经过,谈对本问题的认识。然后再针对学生的认识与学生进行切磋,肯定孩子们做得正确的,明确他们做得不对的,帮他们分析其过错可能对未来成长造成什么伤害。其实,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去,他们最本能的反应就是准备为自己的过失开脱。这种情况下,老师若简单地批评,学生会有许多方式辩解。可是如果这种情况下,你让学生自己叙述经过,自己谈认识,把学生想说的话都让学生说出来,然后告诉学生们倾听别人的讲话是种修养,老师刚才耐心倾听了你的叙述与认识,你想不想听听老师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会表示愿意听(表示不愿意听的另有方法对待)。
此时学生抵触情绪已被大部分泄掉,如果老师再循循善诱,教育效果会比听完简单情节就直接批评教育效果好得多。批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是能够针对孩子的相关品质与相关认识充分肯定孩子们的优良素质与正确认识,会让学生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错误。比方肯定孩子们敢做敢为有担当的品质,对孩子们理性的见解给予认同。对孩子们今后再遇相同的问题给出老师的意见等等。尽管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夸奖不多,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成长的认可。此时的夸奖会更有分量。
凡事都两面,没有批评对比的夸奖,很难使孩子们增强自信心。相反或许容易让孩子们产生错觉。这也许是相当多的孩子们自我感觉与事实相去甚远的缘由所在吧。邯郸学步的“夸奖”不该再在基础教育中泛滥。这种对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隐性伤害,应该引起业界同仁甚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