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互联网的“说话之道”如何野蛮生长?(2)
时间:2016-12-17 作者:何天平 点击:次
与此同时,另一档文化自制节目也在以一己之力探寻着我们所处世界的文化边界。许知远,这位当代公共知识分子,过去用手中之笔来阐释对中国过去和未来的思索,凝结在诸如《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等书中的忧患意识显露着他对生活真实的另一种感悟。而正经历的社会文化嬗变,也令他走出笔墨世界,开始“做一些新的事情”。去年,他用音频节目《单读》在空中和人们一起阅读这个时代;今年,他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直播:放一首歌,点一根烟,在原生态的记录中讲述一个“享乐主义者”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随后,一档名为《十三邀》的节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许知远在这档节目中寻找了十三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和分享他们的个人体验。正在发生的样本“无剪辑”碰撞呈现,而他在寻找的中国发展切片也在一场场真实的思考交换中更为具体地得到观照。许知远说:“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正是这一份冷眼旁观式的“偏见”,在这个喧哗与躁动的互联网时代中更显可贵:跟罗振宇、姚晨、“二次元”社群和冯小刚的对谈,都在试图告诉人们,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真理,看待世界的目光也会时移世易。我想起他与冯小刚谈“装”的段落,从“装”到“别装”,再到如今的“装”,被时代的脚步“拖”着往前走的我们,在踉跄之余能够留存一丝“偏见”,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无论是“看理想”亦或《十三邀》,它们显露出的“严肃文化”气质在多数人看来更专属于“精英人士”,年轻一代似乎对此并不感冒,这样的节目品类大概也与年轻群体主导下的网络市场规律相背。但如同梁文道发出的质询,“谁说年轻人就很肤浅?”,即便是被视作“垮”在互联网里的年轻人,也会因为一个共同的标签“文艺”聚合到一起。值得高兴的是,这些节目当前的相关数据显示,年轻受众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严肃文化”的逆生长,也许就能搭建起这样一种“慢”的新传统。
“网感”的新注脚:本土化脱口秀的网生力量
从另一维度看来,即便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娱乐”,“说话”这件事也同样在互联网上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质地,这在当前网络脱口秀的蓬勃发展中便可见一斑。源自于西方电视传统的脱口秀节目,一直以来都表现出较为匮乏的中国本土文化适应性。因而,谈话类节目时常代替脱口秀节目形态践行着这一类节目文本的文化建构功能。但事实上,西方诸如《Jimmy Kimmel Live》《Saturday Night Live》等著名脱口秀,通常以其风趣的话语和对现实的针砭时弊,引发观众的狂热追逐。这不免令人困惑,为什么我们过去那么决绝地“放弃”了它呢?
所幸,潜在的网生力量为本土化脱口秀的发展觅得新的注脚,这一注脚俗称“网感”——因其贴合年轻一代的话语风格和思维方式,脱口秀的本土化成色渐趋明朗。从2007年的《大鹏嘚吧嘚》到2014年的《奇葩说》,脱口秀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酝酿已初现成果。今年,网络脱口秀终于“厚积薄发”式地成长起来。
“网感”这件小事,其实构成了当前文化裂变的内在驱动力。或许谁也说不出它的所以然,但每每谈及这个词,总不至于显得陌生。这在《火星情报局》中大致可见: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网综未来的新“玩法”,另一方面,就文化性和娱乐性的平衡看来,它也走出了自己的创新道路。在一个跳脱出现实社会却又紧扣日常生活的空间场景“火星情报局”中,局长和各级特工针对各类社会热点进行提案、辩驳和验证,在最终的裁决后形成本场共识。在谐趣的综艺形式包裹下,节目内容的“地气”显露无疑。这种“地气”直接作用在议题的设置和讨论之上,12期节目所涉及的50余项提案,来自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挖掘,既能够张显节目的深度参与和定制生产等精准传播特性,也在文化层面实现更广泛的移情。第二季节目中,诸如“家长是否应该强迫孩子表演才艺”“网络热词的新景观”等提案,不仅对现世生活有所指涉,也在讨论之余流露出更多的延伸思考空间。这样一档综艺化的脱口秀节目,没有太多的晦涩,在通俗易懂的形式装载下也易于被更为广泛的网民群体所接纳。
与之类似的,还有曾缔造“《奇葩说》现象”的马东领衔下的《饭局的诱惑》,在一个“最强饭局团”的构架之下,用松散的节目结构与游戏规则将“真心话”与“聪明话”缀连到一起。而在确立以“说话”为核心节目立意之后,马东也表示,接下来的一系列节目将紧紧围绕网生文化节目展开,这也包括了其在《奇葩说》之后的新尝试——一档名为《好好说话》的口才培训节目,以互联网音频节目的形式“帮助”更多人构建一整套应对实际生活场景需求的话术。
总体上,较之传统电视,互联网或许是更适于脱口秀生长的场所。互联网所具有的开放、自由的特性为“说话”创造出更宽阔的发挥空间。同时,借助跨屏、直播等新技术,网络脱口秀的年轻化定位也将进一步凸显——能够守正出奇地去“说”,成为释放当代青年群体价值观念的重要管道。
“看见另一种可能”:一股文化反抗的浪潮
当尼尔·波兹曼的这本《娱乐至死》跟四大名著一起成为通识教育的必读书目,“把我们自己给娱乐死”的时代性预言似乎真得一语成谶了。“消费”被赋予至高无上的地位,“合理”不再是维系社会文化的基本标准,一切意义的生产似乎都消解了它原本的清纯模样:浸淫在互联网里的一代,跟“严肃”慢慢绝缘,习惯于在嬉笑怒骂之间玩世不恭地跟整个世界开起玩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