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娱乐至死?互联网的“说话之道”如何野蛮生长?(3)

 
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的崛起似乎是有原罪的:它令人不再感受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亲切景致,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复杂化的虚拟关系带来的冷漠与疏离。对神秘的祛魅和对世俗的加冕,使得社会一再“动荡”——至少是在文化层面的。互联网成为一种“体温”媒介,伴随式的接触带来天然的紧张感,这种“紧张”反复冲刷着原本从容绵软的“人情味”——在午后、在日暮,一架收音机、一台电视机……大概都成了过去式。无疑,互联网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不再具有固定的场景性,接受文化的过程亦不再具有盛大的仪式感。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能够看到互联网的自净属性,大量文化类节目之于互联网平台的盎然生机,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上述“问题”。正如“看理想”系列节目在跟人们谈读书、谈艺术的同时,也在跟人们聊生活、聊理想,如同陈丹青曾谈到的一个穷困潦倒且无人问津的画家的故事,“只要他不死掉,他就会继续做他要做的事情。”虽然,相比综艺的覆盖面而言,这类文化节目的观众恐怕仍是“小众“的,但垂直化的优质内容所能释放出的长尾效应依然相当可期。
 
当互联网成为一种普遍的反抗“文化霸权”的手段,文化类节目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也在试图建立一整套新的描述世界的话语:这种方式可以是“严肃”的,也可以是“戏谑”的,只要是更为个性和自由的表达,都能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寻找到有力的文化抵抗武器——在这个反传统的时代里,我们还需要一些力量来重建新的传统;在这个崇尚“有用”的时代里,我们也需要一些力量来做点“无用”之事。


作品集何天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