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黄巾余党想要投降,官府为什么不肯接受? 汉高祖起义时,尽量投降纳顺,所以进展得很快。现在黄巾作乱,余党韩忠愿意投降,官府将领朱隽不表同意。起义成功,便称为义军。各方势力前来归顺,也是正当的义举。起义失败,就叫做乱党。打败了想投降,还要看朝廷的脸色。势力壮大如梁山泊,当然获得招安。现在张角兄弟败亡,只剩下若干余党,被朱隽当做最后的目标,当然以不能长贼寇投机取巧的歪脑筋,予以拒绝。 这一切都是形势在决定,因为形势比人强,可以左右决策。不同的反应,称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一样的遭遇,叫做时也,命也。朝廷形势大好,谁也不敢兴兵作乱,也没有什么人会起义。就算有人蛮干,朝廷也可以放心地指挥各地军力,尽速平定祸乱。当时东汉王朝,腐败无能。黄巾作乱,又不得不增大各地军阀的权力。于是形势所逼,眼看各地军阀,互相争夺地盘,却无力阻止。 我们相信朱隽借口韩忠造反失利才投降,善门难开,并没有征得上级的同意,不过是他自己的主张,趁起壮大自己的势力。果然他的战功,使皇上龙心大悦,封为车骑将军。刘备的形势就远不如他,劝朱隽接受韩忠投降不成,建议独攻西北,留东南待韩忠弃城出走时将他射杀,关张二人也大有表现,却不能获得应有的奖赏。 要投降,也应该称称自己的份量。斤两够重,能够被接受。斤两不够重,想投降都不可能。时时衡量形势的转变,称量自己的轻重,才叫做自知之明,有利于决策。
11.孙坚和刘备破贼有功,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孙坚字文台,是孙武子的后代。17岁时勇杀一贼,群县知名,被荐为校尉。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孙坚又把他斩杀,晋升为下邳丞。中即将朱隽攻打黄巾军的时候,孙坚赶来接应,和刘备合作,一路得胜。朱隽表奏朝廷,孙坚、刘备各有战功。这两人现在站在同一起跑点上,却由于两人的身份不一样,孙坚一下子就升为司马。不多久又被封为乌程侯,出任长沙太守。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是没有一官半职,以致等待很久,始终没有结果。后来张钧说十常侍卖官,非亲不用,刘备才得为为中山府安喜县尉。两人的际遇,是不是有幸有不幸呢? 然而,孙坚早发早射。37岁那年,便中箭身亡。刘备似乎晚发也晚射。一直奋斗到63岁,位居昭烈皇帝。人生是长途竞赛,一时的挫折和落后,其实不必介意。刘、关、张三人结义以来,先受董卓的轻视,幸亏朱隽待他们甚厚。现在受到冷落,只派给刘备一个县尉。刘备深感三人同患难,所以和关、张二人,食饭同桌,睡觉同床,在患难中不断增进三人的感情。从这一角度来看,真的是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让三人多受一些折磨,未尝不是好事情。假若三人一路走来,十分顺利。说不定不久之后,各自升官封侯,不得不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那就不算是什么结义了。就算关、张二人决心追随,刘备会不会像董卓、曹操那样,位高而骄,以致气走二人,恐怕谁也不敢料定。趁着年轻多磨炼,不急求成功,应该是上策。 12.张飞怒鞭督邮,对刘备、关羽有什么影响? 刘、关、张三位异姓兄弟,性格大不相同。刘备沉稳能忍,张飞则是鲁莽逞勇,关羽忠义为重,经常拉住张飞,劝其顺从刘备。三人的互补性很强,配合得很好。 董卓得到三人的救助,由于三人都没有一官半职,表现出了轻慢的无礼态度,张飞气得就要杀他。刘备和关羽赶紧制止,才没有闹出人命。按理说杀掉董卓这种坏人,应该是好事。但是董卓的恶行,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杀他就等于杀害朝廷命官,那还得了!现在督邮为了刘备这个县尉没有孝敬财物,便百般刁难,设法加害。张飞气愤不过,将督邮绑起来用柳条鞭打。刘备闻讯赶来喝阻,关羽力劝不如杀了督邮,弃官归乡,另图远大事业。刘备这才省悟过来,把印信悬在督邮头上,三人往代州投靠刘恢,被刘恢藏匿家中,暂时躲避。 想想看,若是刘备再忍耐下去,张飞也不鲁莽逞勇,结果会怎么样?刘备官场失意,张飞整天喝闷酒,岂不是为了做官而丧失原来的志气?桃园三结义的义字,就已经不存在。势必三人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了。 忍耐是好修养,也应该以合理为度。张飞鲁莽,若能合理表现,反而是好事情。莽张飞有时候很可爱,便是莽有时也莽得合理。当然,有时候莽得令人心急,十分担心他的鲁莽,会坏了大事。 怒鞭督邮,对三人是危机,因为可能被官府抓去。但也是转机,辞去县令,才有机会另有发展。危机即转机,要看自己怎么转,而不是不用心,一味听天由命。
13.何进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把握不住? 我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意思是得地利之便,往往捷足先登,其实也未必如此。何进是何皇后的兄长,位居大将军。当朝廷动乱,十常侍结党为非作歹时,袁绍就已建议何进,必须设法铲除宦官的势力,以免受害。可惜何进出身寒微,学识经验都不足,加上犹豫不定。不但坐失良机,反为十常侍所杀。 不仅何进如此,当时的袁绍、袁术兄弟,也是占尽地利,结果却毫无所得。大凡成大事、立大业的人士。除了有才略、得机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学问。自己胸中先要有一些定见,才能够见机行事而大展鸿图。 何进和他的妹妹何皇后,得到大好的机会,却由于学识不足,判断力很差。不接受主簿陈琳的劝阻,居然听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以致恶势力未除,新豺狼紧跟着进来,天下更加动乱不安。 袁绍姿貌威容,与其弟袁术,都有侠义之气,却不脱富贵子弟的坏习惯。他劝何进召董卓入京,实在是造成汉室祸乱的主要错误。但是,何进自己缺乏决断能力,袁绍当然是责无旁贷。这一群有地位、无学问的大臣,才是真正对不起汉室的人。我们把祸根推给十常待,实在并不合适。小人得意,正人君子受害,是一种好听的话。实际上正人君子不能尽责,不够份量抵御小人的勾当,才是真正的乱源。一大堆废物,平日摆着,还相当好看。一旦有事,却没有一个管用,这才是组织的最大缺失。学问的重要性,也只有在这种时机,才显现得出来。
14.董卓一见面就想立陈留王为皇帝,这是为什么? 西凉刺史董卓,破黄巾无功,朝廷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出任显官,统西州大军20万,常有不臣的念头。何进大将军居于私利,接受了袁绍的建议,暗差使者号召各地方势力,前来助阵。 这种情况,有如总公司派系斗争。某派首脑,私自通知各地分公司。董卓这位分公司领导,正好抓住机会。指派女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率领谋士李儒、大将郭记、张济、樊稠等人,提兵望洛阳出发。 总公司重要干部,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与豺狼无异。劝何进阻止董卓入京,何进拒不接受,因而离职他去的,为数甚多。何进为十常侍所杀,董卓趁机废少帝改立陈留王为献帝。自己则为相国,威福无比。 我们经常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结果却造成更为严重的后遗症。如进召董卓入朝,等于引狼入室。做决策的何进,并未亲眼看到这种恶果。他自己先被杀害,让后来的君臣,都遭受很大的不幸。决策时不但要想到自己,而且应该考虑后代的子孙,在此获得明证。 董卓进京途中,遇到少帝及陈留王逃难在外,正要还都。和陈留王几句对答,已经有了废立的意思。表面上是陈留王自始至终,并无失语。实际上是由自己废立,当然更方便控制。尤其少帝并无分毫过失,而且聪明仁智,凭什么要废立?董卓的想法刚好相反,就是没有理由偏要找理由废立,大家才知道他的厉害。对于存心不良的人,经常喜欢表现出令人不解的举动,原因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