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喜笑怒骂 >

先救谁?

一个曾在许多报纸和杂志上出现和探讨过颇有争议性的问题:如果你的母亲、妻子与小孩同时掉进河里,而在当时的条件与情形底下,只能救活其中一人,你会如何选择?
 
有人说,先救母亲,理由:母亲只有一个,而妻子可再找,孩子可再要。孝心主义者。
 
有人说,先救妻子,理由:一个人一生中能与你执子手与偕老的人始终还是妻子,而母亲已走过了大半辈子,应已无多大遗憾。而且作为母亲,她终究是希望自己孩子能过得好,也是一种欣慰。爱情主义者。
 
有人说,先救孩子,理由:孩子是最无辜,他幼小的生命不应承担如此之沉重。父(母)性主义者。
 
当然,还有人说谁都不救,干脆与他们一起沉入水底,面临死亡。理由:无论失去其中哪一个,这种痛疼都将伴随一生,不如同归于尽,一干二净。怯懦主义者。
 
也有人说,谁都不救,但自己也不跟着去,理由:终究都是痛,没有一个是完美的结果,不如都放手,重新开始。逃避主义者。
……
 
答案有多种,理由也各种,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谁都不能强加于谁,也不能下定义为对与错之分。也说不准到底哪一种比较可行和为人所认可,似乎种种都不够全面和准确。前不久,又从朋友口中得出另一答案。他说是先救母亲,然后再跳下河去和妻子共赴爱的天堂。当时听了这话很是让我感动,几乎立刻让我认为这才是自己最想要也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答案,然而不多久又被另一朋友否定了。他说,这样做不是更伤母亲的心?母亲同时失去儿子儿媳,岂非更痛苦,还有可能生存下去吗?仔细想想也不无道理,这种答案又被排除了。那,到底应该先救谁呢?
 
记忆中,曾看到过某报上评论是这样说:在那个时候,不应探讨的是谁的生命的可贵性和重要性,而是谁的生命更容易被救活的可能性和保证性,这点我挺认同。但感觉似乎还有一点被人们所忽略,就是假如我们自己都没能力去救的时候,还需不需要再去冒这个险?如果有可能在我们救人的时候,自己终因能力有限也难逃一死,值得吗?许多事情是需要去争取,但如果明知道已经是破釜沉舟,无能为力之时,就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了。有些时候,我们是不能拿生命当赌注,因为一旦输了,就将全盘皆输,根本无回头之说。所以,在某些时候,最后一种说法也并非无一点点的现实意义,尽管这也许会为许多人所唾骂和不耻,却也可以说是无奈底下一种较之明智的选择吧。
 
由以上简单事例似乎可以联想到另一内容:当爱情遭遇生命,当爱情与生命只能择其一时,在那千钧一发之时,人们会如何选择?是选择爱情,还是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
 
在现实生活中,当爱情与生命发生碰撞时,有几人真能做到像《泰坦克尼号》中的男主角杰克那样,把生的机会让给露丝,而把死的选择留给自己?《武媚娘传奇》中的李治那么爱媚娘,可当他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还是愿拿媚娘的生命来交换,尽管他后来可以为自己找到多种理由辩护。
 
两种情况都是出现在电视里,虽然电视纯属虚构,但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反映手法,也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两种情况,我是比较认同第二种的。因为,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选择生命的决择其实是最现实也最说得过去。何况,人,无非是有了生命才会有其他一切,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爱情?所有的一切都会随着生命的停止而停止,包括记忆里的东西。呼吸停止了,大脑停止了,记忆也就凝固在那一刻,也才真正成为了永恒。况且,爱情本身就自私,极具占有欲。你可以否认,却不能改变事实。我想,我可能就做不到那么伟大无私,如果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话,我倒更宁可相信那是人们骨子里一种潜在的高尚主义在作怪,认为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甚至会被后人所传颂,所以说服自己去那样做了。说“宁可相信”,是因为不敢一竹篙打死一船人,怕引起公愤。正如一网友曾在我某文章中留言所说:个人经历可以作为一种经验,却不可以作为一种真理。感觉说得很好,所以话不说得过于绝对,只当是一种见解拿出来探讨一下罢。也许,人世间真的存在有那么一种伟大无私的爱吧,自己做不到不代表就可以由此否认所有。而且不排除真爱,是愿为一个人去死当对方存在已超越生命意义时。因为失去对方也活不下去,鉴于此生死便显无足轻重了。
 
前段时间,无意中和一老师探讨到此话题,他说你们女人怎么都喜欢问这些无聊的话题。他的答案,就是当然选择逃命了。理由是,在那个生死存亡的关头,根本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容你去思考。出于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逃生的想法已经压倒了其它一切。他的说法,我还是比较认同,是道理所在。不知为什么,女人似乎都对此种问题特别感兴趣。臂如说如果两人同时发生意外,只有一人能存活的话,你会怎样做?尤其是喜欢以此追问自己的爱人,而男人嘛多是选择沉默或说无聊,女人就生气。其实女人应理解才是,他不说是因为他不想说假话来哄你欢心,又不想说实话让你伤心,所以才会选择逃避。当然,如果条件有所转换,如果换作是我们的孩子在面临生命威胁的话,毫无疑问,相信每一位为人父母都会毫不犹豫、义不容辞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把死亡留给自己。因为,父性母性也是一种本能,一种与生俱来的习惯。可爱情并没有本能可言,只是一种后天习性而已。所以当爱情在遭遇生命的决择时,就会显得有点脆弱之分了。
 
可我的那位朋友,他又补充了一点,是我从未想过有点出人意料却又不无一定道理。他说,即使是自己的小孩,如果是在自己已完全无能力挽救,最终选择还是以如何保全自己生命为先。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哪怕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会放弃。是的,只要还有一点点的曙光,为人父母都不会放弃最后一线努力,哪怕付出一切哪怕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可事实是,如果一线希望都没有,即使自己用生命去交换,也是无法留住孩子的生命呢?难道也还要白搭上一条生命?这就叫做仁义无双、情义至深?还是只是为了谋求心中的某种平衡而已?没错,也许会因此留给后人一个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许会让人千古流颂。然而“风景”毕竟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而生活更不需用所谓风景来演绎或提升,那不是叫伟大或高尚,而是愚蠢与悲哀。
 
说到这,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这些都是如果,“如果”而已,可世上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呢。生活是真真切切的,如果真会有那么多“如果”的话,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如果了。人们高谈阔论,说了这么多,探讨了这么多,可又能有多少的实在意义。不否认诸如此类事情存在的机率尚有,但却是微乎其微。就像那个母亲、妻子与孩子同时落水的问题,我看到目前都还未有发生过吧(据我所知,当然不排除自己的孤陋寡闻),我们在这里却大张旗鼓地加以评论,加以那么多的假设,岂非有点可笑,过于捕风捉影?亦或是人们的时间太多了,专找些无谓的话题来打发时间?我想,这也许也可以证明一点,就是人们心里没有安全感,不踏实,所以在言语上面有所填补,其实却更加重了内心的虚乏(不否认自己可能也属之内)。
 
还是别想那么多不切实际的问题,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计划远赶不上变化呢,未来的事谁知道。倒不如想想现在,珍惜当下,把握拥有,才最实在。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日后无论再面对什么问题,面对多少的“假如”,都可以安然处之了。以一种坦然、从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又何惧它雨骤风急?!


    作品集走过人间千百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