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所破房与两株枣树——老舍逝世五十年祭
时间:2023-06-28 作者:孙洁 点击:次
2016中国年度作品·散文(全文在线阅读) > 那所破房与两株枣树——老舍逝世五十年祭 孙洁 1 前年暑假,我去北京玩,有一天跟朋友约了到国家京剧院转转。他在电话里说,你坐地铁到平安里下车,然后怎么怎么走。 车到平安里,离和朋友约了见面的时间还早,就想在附近转转。作为一个从来不辨东西南北的上海人,我出了地铁口一时间不知该往哪儿走。信马由缰走了几步,一个路牌照亮了一切——小杨家胡同。 上一次到这里还是1994年暑假,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那年我大学毕业,跟着老师跑去长春参加了一个老舍研讨会,再到北京和我爸会合,我带着我爸,我爸带着钱,在北京转了一个多礼拜,尽兴而回。 那年北京非常热——还是北京的夏天从来就是非常热?想起汪曾祺的《八月骄阳》——那天,我们先到护国寺大街看了梅兰芳故居,再沿着护国寺大街穿到新街口大街,往右拐,找小杨家胡同。这里是老舍的出生地,在老舍的诸多作品里,它有一个更好记更亲切的名字——小羊圈胡同。 在《四世同堂》里,老舍这么描绘小羊圈胡同—— 祁家的房子坐落在西城护国寺附近的“小羊圈”。说不定,这个地方在当初或者真是个羊圈,因为它不像一般的北平的胡同那样直直的,或略微有一两个弯儿,而是颇像一个葫芦。通到西大街去的是葫芦的嘴和脖子,很细很长,而且很脏。葫芦的嘴是那么窄小,人们若不留心细找,或向邮差打听,便很容易忽略过去。 小羊圈胡同——小杨家胡同,从老舍还没出生前很久,到现在,一直就长这样。你要是沿着胡同西头的新街口大街一直走,不仔细看,很容易忽略了它的入口(葫芦嘴),但是大胆往里走,里面还挺宽敞的,《四世同堂》小说里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就是在这条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出了一场场歌哭歌笑的人间悲喜剧。 老舍童年的故家——8号院已经非常破旧了。它和北京所有的待拆的老房没有任何区别:纸痕斑驳的灰色砖墙、破损的红色大门、门框外砖墙上有半副春联,下联贴到上联的位子上了,所以也说不上来那究竟是上联还是下联。只有门梁左侧挂着的门牌号码“小杨家胡同#8”默默宣示着这所破院子的身份。老舍小时候,院儿里栽了两棵枣树,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被伐去一棵,剩下的那棵一直顽强地独自活着。院儿里是住家,不能随便进,枣树的老枝就善解人意地斜伸出墙头,等着和路人合影。我1994年去的时候就和它合影过。但是现在,这棵枣树已经没有了。 2 抛去大量以北京(北平)为背景的作品,里面必然会写到北京城的各种民居院落,老舍至少有三部作品是明确以这个小院儿和这条胡同为故事发生地的,它们分别是《小人物自述》《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仿佛是命运,这三部作品,《小人物自述》和《正红旗下》都是只开了个头,没有写下去;《四世同堂》倒是写完了,作者却在最后发表的时候遗弃了最后的一些章节。虽然《四世同堂》后来根据英译本强行补齐了结尾,它仍是不完整的。所以,这三部以老舍故家为背景的小说,终于都是残破的。就是这三个残破的作品,构成了老舍一生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回望故园的“三部曲”。 老舍生于八国联军入侵的戊戌年,童年经历和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相重合,加上他本人从二十多岁起一直在外漂泊,“故乡景物”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挂念,所以,家传成为他的一个顺理成章的备选题材。1944年,老舍的“发小儿”罗常培先生写文章说:“十年前他就想拿‘拳匪’乱后的北平社会作背景写一部家传性质的历史小说。当时我极力鼓励他,并且替他请当地父老讲述,替他搜集义和团的材料。七年的流亡生活,遂不得不使这个计划停顿了。”这是一条相当有价值的回忆,它告诉我们,老舍在1934年前后就已经开始考虑写家传了。随后,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老舍1937年终于动笔写《小人物自述》,但是才发了个开头就被战争打断了。 不管怎么说,老舍童年的玩伴——那所破房和两棵枣树——终于在他自己的小说里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