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方可圆,胸中自有乾坤(8)
时间:2023-06-22 作者:问道|宿春君 点击:次
古格萨在战斗中被杀,女皇因为悲痛而去世。几天后,塞拉西坐上了伊索比亚新皇帝的宝座。 历史经验与智慧: 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它往往会成为自己崩溃的前兆,自身的计谋和思考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迅速消散得无影无踪,失去理智让事情糟得无法收拾。因此,永远保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至关重要。 宋太宗亲征——顺其自然,宠辱不惊 自古能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必有广阔的胸襟和高度的智慧。所以,他们才不会为荣辱所左右,凡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公元979年初,宋太宗御驾亲征北汉,北汉皇帝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投降。面对这巨大的胜利,宋太宗十分自得,他又主张乘胜伐辽,收回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宋朝大将潘美反对此议:“我军大胜,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满,轻敌冒进。眼下尚需稳定形势,士卒也需休整。” 总侍卫崔翰大声反对:“此乃天赐良机,岂可轻易放弃呢?陛下进兵之举甚合民心,必群起响应。我军又是得胜之师,伐辽必有胜算。” 宋太宗本求胜心切,遂大举北进。宋军快到高粱河时,遭到辽军的伏击,损失惨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当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也随宋太宗亲征。他手下的将领猜测宋太宗不是被杀,就是被俘,于是私下商议立赵德昭为帝。众将领面劝赵德昭道:“如今军心不稳,大敌当前,大王如不当机立断,承继大统,恐怕变乱不止。恭请大王迅速登上帝位,号召天下。” 赵德昭面对众将拥立,一时心动。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时,他没有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赵德昭,却遵循母亲的遗命,让弟弟赵匡义做了皇帝。这件事情曾让赵德昭心情不快。赵德昭的一位亲信劝他不可这样:“事已至此,只要大王参透荣辱,顺天应命,也不会感到做个逍遥亲王有什么不快。” 赵德昭是聪明之人,不觉为自己先前的失误暗自叫险。自此,他天天纵歌饮酒,对宋太宗又是极其恭敬,宋太宗对他并不怀疑,君臣相安无事。 今日面对此变,赵德昭心里千肠百转。他思恃这件事关系太大,万不可因贪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祸。太宗虽是失踪,终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难,如果自己轻率即位,太宗又没死,太宗自是不能放过他,如此自己连性命都将不保。 赵德昭越想越怕,他决定慎重行事。“皇上生死未明,大敌在侧,你们不思报国杀敌,却在这胡言乱语,动摇军心,这是忠臣所为吗?我是皇上臣子,誓死效忠皇上,岂能受你们唆使,干下这大逆不道之事?你们真是昏了头了!” 众将本想跟着赵德昭飞黄腾达,等到赵德昭出言训斥,他们都瞠目结舌,不知如何应对。 赵德昭为了安抚众将,他又低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岂能趁皇上危难之时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为了宋室江山,我还是不会令各位失望的。” 众将气消,皆服其义。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杨业父子救回,安然无恙,众将又深服赵德昭未卜先知之明啊! 历史经验与智慧: 宠辱不惊,是一种阅历繁华之后的恬和,是一种笑看人生风云变幻的洒脱,同时也是一种遇事镇静沉着的稳健和气度。其实,荣辱不仅是暂时的,也是相对的,从思想上淡化其观念,方能真正领略到人生的自由精神境界。 杜文邂逅大客户——不打无准备之战 知己知彼能够让你拥有超凡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对方在明,你在暗,可以看到他所有的情况和意图并做出行动,而对方却看不到你力量的源泉。 杜文是个杰出的艺术经纪人,在美国艺术收藏市场赫赫有名。各界人士都愿意登门拜访,但是实业家梅隆却从来不和杜文打交道。杜文下定决心,到死的前一分钟也要让梅隆成为自己的客户。 许多人都认为这只是杜文一厢情愿的白日梦,因为梅隆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人,更重要的是他对素未谋面的杜文并没有什么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