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马克思《资本论》的精髓(4)



    马克思指出,讲究功利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未改变阶级对立的事实;而和平式的协商办法无法从实质上解决阶级间的对立,因此,在进入共产主义之前,无产阶级将进行短暂(相比较起其他历史阶段而言)的无产阶级专政,进行多层面的革命,尽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会资源。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皇皇巨著,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高峰。《资本论》以深沉犀利的笔触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普遍规律,对资本主义及其辩护士进行了严厉的指控,是具有鲜明的批判性的著作。

    马克思说,《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在研究之后,他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第一句写道,“资本主义的丧钟敲响了”。140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也正如《资本论》所揭示的那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但资本主义社会也一次又一次走出了经济危机。马克思错了吗?资本主义社会又为何始终无法彻底消除经济危机?是不是马克思当时也忽略了一些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岗指出,这个问题也可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间找到答案,他讲到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如果它对生产力容纳的限度还有,它就是不会灭亡的。资本主义在“二战”之后通过一定的调整,确实它扩大了自己对生产力发展的包容的这种空间,这里面也有马克思的重要贡献。如果没有马克思的理论指导,在国际工人运动这种压力下,没有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会做这种调整的。现在西方所谓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其实是一种修复,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一定的作用。它只是把问题缓和了或者把它推后了。但缓和推后的同时,它又把问题累积起来了,到最后它还是要有一个大的爆发。“二战”以后公认的,算上2008年这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一般认为应该是有四次。经济危机还是有,还是存在,资本主义的矛盾没有消除,到时候还是工人失业,还是工厂倒闭。

    林岗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科学家,社会科学家,跟爱因斯坦那样的物理学家一样的科学家,应该这么看待他。因为他掌握了一种科学的方法,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然后从这种分析中间,感到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用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来取代它,而能够去建立这个新的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是什么呢?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边受到最大损害的那些占人口多数的劳动人民、工人阶级,所以他就有了自己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他站在工人阶级的一边,积极地参加工人运动。其实他出身并不是工人,他出身是有产阶级,他爸爸是律师,他的夫人还出生在贵族家庭。当时俾斯麦政府还拉拢马克思,还让他去做顾问,他都不要了。作为科学家,他忠实于他自己的科学发现,所以他有他自己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工人斗争是在马克思的理论指导下,在那种斗争条件下,他来进行调迫,迫使它(资本主义)进行调整的。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贡献,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这种改良,马克思也有贡献的,更不要说我们社会主义的产生了。

    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胡培兆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即以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为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中进行的。这就是唯物史观的分析逻辑,得出的结论全面、深刻,是科学的、正确的。如马克思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矛盾,提出资本主义将灭亡。这是正确的。

    当代资本主义科技在进步,生产力在发展,按马克思的理论,当一个生产方式的生产力还没有全部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可是我们过去讲当代资本主义时总要强调灭亡论,就违背了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能因为今天资本主义还在发展,就说马克思当时的结论做得不对或过早。实际上,直到1942年就像熊彼特这样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还肯定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崩溃没有错”。实际上,马克思所讲的那个资本主义已灭亡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有重大变化和发展的后资本主义,本质不变。

    胡培兆对《资本论》的观点是:在马克思时代应重在它的原理和结论的应用,在今天应重在它的能获得科学原理和结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应用,以取得新的发展。如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要通过消灭资本主义来实现的,今天的社会主义却不仅不需要消灭资本主义而且需要与资本主义合作(如需要它的资金、技术、管理等)才能实现,这又该如何来解释,就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探讨。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