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自如地做人(4)
时间:2023-05-27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14年的爬行经历,最终使温鹏弘成就为一名撕画家。 谁也不愿意经受苦难。但是苦难往往也是一种经历,一种启迪,甚至是一种资本。面对毅志顽强的人,苦难终将成就辉煌。 学会中庸之道 一个人的事业发展到了相当的时期,更应该知道怎样去对待发展、妥善处理。即使不选择激流勇退,也须早备一些应对的措施,避免不利于己的事情发生。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写道:“杭相李文靖乞去,《题六和塔》诗云:‘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去卧林丘。’”一个人能体会到“高处的危险”,自然能居安思危,就能知足知止,淡泊藏用。知足知止,就能不骄不矜,无得无失。 王翦作为秦始皇的大将,统帅兵马60万,继李信、蒙恬之后,再次攻击楚国,秦始皇亲自送他到灞上,王翦临行前,向秦始皇要很多好的田宅园池。秦始皇说:“你放心去吧,何愁贫穷呢?”王翦说:“我作为您的大将,有功劳,不能得到封侯,所以作为您的乡臣,我也要及时请求田地产业,好为子孙立足。”王翦开拔到楚国后,又陆续派人向秦始皇请要好田好地。有人询问王翦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秦王疑心重,又不相信人,现在出尽全国将士,以大权给我,我不多请求田宅,为子孙立产业,以消除他对我的不信任,我战胜归来,性命将很危险。”这就是王翦自保的策略。 秦昭王时期,蔡泽评论“范睢辞相”时说:“古语说‘太阳正中就要西斜,月亮正圆就要缺损,物盛必衰’。这都是自然常理,进退盈缩,随时变化,这是圣人的常理。所以国家清平就做官,国家昏乱就隐退,而且大雁、犀牛、大象,它们的寿命不是不长吧?之所以容易死去,就是被饵料所诱惑。苏秦、智伯的智慧,并不是不能避开受辱而死,所早死的原因,就是被利益所诱而不知足、知止。所以圣人以礼法来节制欲望,取民心有限度。使用时,用有止境。所以志向不横溢,行为不骄狂,抱守着道而不失去,顾承天下不会灭绝。从前齐桓公九次集合诸侯,一统天下,至于蔡丘的集会上,有骄矜的神态,陪伴的有九位国君。吴王夫差,用兵天下无敌手,依仗着勇猛刚强,轻视诸侯,攻击齐晋兵败,以致受到杀身的灾祸,败亡了国家。” 张良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而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功成名就。 自从汉高祖人主关中,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屏居修炼道家养身之术。汉六年正月,汉高祖剖符行封。因张良一直随从划策,特从优厚,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他曾说过:“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游。”他看到帝业建成后,君臣之间的“难处”,欲从“虚诡”逃脱残酷的社会现实,欲以退让来避免重复历史的悲剧。的确如此,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准则。在汉初消灭异性王侯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赞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问亲”的遗训。张良堪称“功成身退”的典范。 而韩信却不善中庸,他被捕时,自我感叹地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了,我固然应当死啊!”这就是韩信不能激流勇退,又没有避祸的方法的结局。 汉十一年,萧何建议刘邦杀韩信,这正合刘邦的心意,张良一出走,马上封萧何为相国,加5000户,兵卒500人,一个都尉为警卫。陈平前来拜见萧何说:“你的祸患从现在开始了!最好是让封不要接受,并出尽家财,资助军队,这样刘邦才高兴。”萧何听从了他的计谋,果然刘邦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秋天,靳布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征讨,一举击灭。萧何又拿出很多家产,安抚百姓,并资助军队。在征讨靳布回来后,有人拜见萧何说:“你灭族的灾祸不远了!你尊位相国,功劳又第一大,对你的封赏还能增加吗?而且你当初入关中,深得百姓的信赖,已有十多年了!民心归附你,刘邦必然注意你,怕你倾动关中。如果现在你多买田地,低息放贷款,用以自污,刘邦才会放心。”萧何听了那人的建议,依计而行。刘邦探听到萧何近况后,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就是萧何避灾自保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