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善待自己的一切

成就你一生的好心态(全文在线阅读) > 善待自己的一切

  做人要有好心态

  淡泊名利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处处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压力,从而生出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而一个秉持淡泊心态的人,则少了贪欲,多了清廉;少了喧闹,多了宁静;少了争斗,多了内省;少了驱名逐利,多了清心寡欲……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从而活得轻松自在,达到一种美好境界。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名利,是做人的重要智慧之一。

  淡泊是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是一种明悟的思想境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也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同样是一种淡泊。

  淡泊是一种志向,是一种人生追求。人生百态,迥然异同:或浓墨重彩、大起大落、轰轰烈烈;或耕读田野、清风细雨、夕阳远山。激情燃烧是人生,散淡恬静也是人生。淡泊可寄情山水之间,也可寓意花鸟虫鱼动物。同是飘摇细雨,同是明月繁星,有的人能看到,有的人看不到,这是一种心境的不同。淡泊是一种人生体验,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认同,是一种天人合一之后的物我两忘。

  淡泊还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有了淡泊不倨不傲,不阿不妒,不争不贪。有了淡泊不卑不亢,不拘小节。平平淡淡胸中自有内敛的韵味,含蓄中自有干天云气。淡泊有自己的淡泊方式,只要你自然、洒脱、从容,就是淡泊。它没有模式,没有特定环境。不一定要梅妻鹤子,也不一定要烟雨桃源,也未必不可放歌长啸、壮怀激烈。

  淡泊是自然从容,它不是刻意的矫柔造作,不是伪装的虚情假意。没有万卷诗书的熏陶,没有万里风尘路后的感悟,模仿的前卫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夸张的时髦是那么的庸俗不堪,飞扬的个性是那么的一文不值。也许只有历尽沧桑的成熟才能做到真正的坦然淡泊。

  然而,淡泊又不是碌碌无为。大丈夫自然要拿得起,放得下,有所为有所不为,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凄风苦雨后才有彩虹的美丽,饥寒交迫后才有心情的清朗。万念俱灰那不叫淡泊,淡泊是一种清灯古卷里与红袖添香同在的洒脱,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从一而终的从容,真真实实的存在。

  淡泊人生,并非逃避现实,也非看破红尘,而是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堂堂正正,不搞投机钻营;多一份洒脱,多一份超然,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荣辱得失寻常事,喜怒哀乐自然情。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的难测而忧愁。只有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时刻保持心理平衡,才能逐步过渡到淡泊的人生境界。

  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提倡“安于贫而乐于道”,是最早的“淡泊”思想。孔子的高足颜回,人称颜夫子。其家境贫寒,却乐于学礼习道,在贫困中修身养性,成天乐哈哈的,没有一丝忧惧之心。因此,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而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不过,这种安贫乐道、苦中求道的做法,会使人产生厌世的情绪。而诸葛亮的“淡泊明志”说,则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仅要求人们做到不图名、不逐利、不贪享安乐,而且还要有远大抱负和政治理想,“淡泊”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品性和理想,是为了实现宏大抱负服务的。

  春秋时的晏婴,官至齐国丞相。虽然身居高位却一直住在一处非常简陋的老宅子里,齐景公过意不去,多次要求晏婴迁住新居,都被他谢绝了。这时,齐景公突然想起一个“调虎离山”之计,他把晏婴以出使晋国为名调出齐国,然后把晏婴的邻居迁走,扩建了新宅。晏婴回国后,又漂亮又大气的新居已经落成了。但晏婴在谢过齐景公后,却拆了新居,又按邻居们原来的样子修复了他们的住房,让邻居重新搬回来。景公无奈,只得同意。

  晏婴身居高位,却如此不贪享受,心系黎民,其高洁的情操,正是“淡泊明志”的生动体现。

  古往今来,“淡泊明志”者层出不穷,不计其数。像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的范仲淹,等等。他们不计名利得失,心里装着天下和百姓,从而书写了人生最美的乐章,永远值得后人景仰。

  与淡泊名利相对的则是不尽的“贪欲”。正像那些淡泊明志的人层出不穷一样,贪婪的人也不少。本来,人有某种欲望是正常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发展成“贪婪”,就会造成痛苦和不幸。

  因此,适当抑制自己的欲望,保持淡泊、知足的心态,才能体会出无尽的人生乐趣,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一旦过了界,落下的恐怕就不是“乐趣”了。

  然而,大道理人人都懂,真正做起来,并不是容易的。在我们身边,常常看到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而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还有些人为了发财,不是靠自己的智慧去拼搏,而是走左道旁门,违法乱纪,坑人害己,落得锒铛入狱的下场;有的人放着自己已拥有的东西不珍惜,而把目光盯向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结果既损害了家庭幸福,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凡此种种,实不值当。名利乃身外之物,过度追求就会得不偿失。其实,在我们的生命里,享受乐趣和幸福的方式很多,值得追求的也不少,为什么丢了西瓜捡芝麻呢?对我们来说,少点名利观,多点生活情趣,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人生如花草树木,枯荣无常,生命如流星般短暂,岁月如刀剑般无情。风霜雨雪天经地义,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自己道路自己走,自己日子自己过,自己的生命还要自己来珍重。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都是一个奇迹。每一天也都不同,都是一个开始。生命不能选择,生命的方式可以选择。毫无疑义,选择淡泊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走出不平衡的误区

  面对相差悬殊的世界,人们多少会产生一些不平衡的心理。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这个差距。如果耿耿于怀,甚至心生嫉妒,容易使人走向极端。事实证明,许多犯罪动因,都是由于不平衡心理造成的。因此,学会掌握心理平衡,是做人处世的重要一课。同在蓝天下,人的境遇和生存状态大不相同,于是不平衡的心理便产生了。长期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的人,既有害自己的身体,也扭曲自己的心理,直至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致命性的质变。心理不平衡的人,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极度不安的焦躁、矛盾、激愤之中。他们愤愤不平、牢骚满腹、怨天怨地、嫉妒、猜忌,以至不思进取,心不在焉,发展到了最后,便铤而走险,企图以非法的举措来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平衡”,其结果必然玩火烧身,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不平衡”就是看到别人发了财、升了官,比自己阔气、威风,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对那些靠自己的努力而率先致富的人,人们会投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并试图向他们学习。而发大财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仍会处于一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许多人的内心世界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震荡,发生不同的反应。如果他们借此机会学习人家的长处,然后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这种不平衡心理未尝不是有益的。但有人却不这样。某人赚了钱,某人升了官,某人买了车,某人盖了别墅……便触发联想:“我本来比他们强,可我却不如他们风光体面!”如此一对比,不平衡心理油然而生;而这种心理不平衡又驱使着他们去追求一种新的平衡。在追求新的平衡中,他们不择手段,毫无廉耻,丧失道义,膨胀自私贪欲之心,让身心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中,从而使自己的人生陷入一种难以回旋的失败之中。

  塞尔是一家大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他干劲十足、表现优秀,又有素质,本来应该具有美好的前程。但当他看到老板的亲戚没有他优秀,却职位比他高、薪水比他多时,感到非常的不平衡。尤其是在他们趾高气扬地批评塞尔时,塞尔更是愤怒之极。

  塞尔想:自己的能力比他们都强,工作比他们辛苦,忙来忙去,帮他们把公司发展起来了,还要受他们的气。塞尔越想越觉得不公平,思想上的警惕闸门在不平衡心理的驱动下倾斜了。他开始搜集公司的资料与商业秘密,然后高价卖给公司的竞争对手。公司发现自己的商业秘密被泄露后,很快就报了警。警察查出是塞尔所为后,塞尔的双手被戴上了沉重的手铐……

  在生活中,女孩看到别人比自己漂亮、能嫁个好丈夫;男孩看到同伴找了个不错的女朋友;大人看到他人的子女上了重点大学;学生看到同学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能耐大,等等,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这些存在于普通人心中的不平衡,有时也会使人的心理发生扭曲,从而走向极端。

  珍妮的要好朋友是一个大美女,找了份不错的工作,接着交了个英俊的男朋友,有钱又疼她。珍妮长得也很出色,却找了个相貌平平的男朋友,心里便产生了异样。她发誓一定要赶上那位要好朋友。于是便主动和现任男友分了手,千方百计在外面物色英俊的男朋友。虽然费尽了周折,但结果却一次又一次令她失望。原因不是外面缺少英俊的小伙子,而是他们要么有了女朋友,要么看不上她。珍妮一不做二不休,又试图从别的女孩手中抢男朋友,谁知又接连碰了几次壁:要么被骗失身,要么被情敌痛骂羞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品性不端”的坏女孩。失望的她,一蹶不振,心情沮丧,最后卧轨自尽。

  不平衡心理,是人生的大敌。怎样才能从这种不平衡的心理误区中突围出来呢?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学会比较

  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意思是说,虽然我比某某人差点,但比另外的某某又强多了,这些人比我更可怜呢。这种比较虽然有点阿Q嫌疑,却会获得心理平衡。

  因为不平衡心理本身也是“比较”的结果,只是比较方式不当,只比上,不比下,只选择比自己好的“参照系”。十全十美的事情,在生活中并不多见,实际上大多数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满意,因为这就是生活。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会为此而煞费苦心,以致走上不归路。只要我们多想一想那些普通人,我们的心理又何尝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愤愤不平呢?面对着众多普通人,我们的心灵必然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如果我们这样想,还有什么不平衡的呢?

  2.心底无私

  心理不平衡主要是私心在作怪,老是觉得自己吃了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各种物质诱惑、特别是金钱美女,令一些人失去理智,忘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起码的准则,在追求心理平衡的过程中,倒向了腐败、堕落的深渊。这些人身上缺少的就是崇高的信念、伟大的理想。如果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自知、自明、自重、自省、自尊、自爱、自警、自励。心里永远只装着别人,就不会深受不平衡心理的折磨,就能达到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试想,像雷锋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何曾有过不平衡的心理呢?那些为了国家利益无私奉献的革命家们,有的连生命都牺牲了,他们又何来“不平衡”呢?所以,无私奉献,才是治疗不平衡心理的“灵丹妙药”。

  3.接受现实

  面对现实,并不等于束手接受所有的不幸。只要有任何可以挽救的机会,我们就应该努力!但是,当发现情势已经无法挽回时,我们最好就不要再思前想后,拒绝面对。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心甘情愿地接受吧!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是的,你我也应该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使我们不接受命运的安排,也不能改变事实分毫;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我们每个人迟早要学会这个道理,那就是我们只能接受并配合不可改变的事实。“事必如此,别无选择”,这并非容易掌握的课程,但却是必修的课程。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衡。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许多人理解它的含义,却未必做到。他们以为拥有的越多,也就越幸福、越快乐。但他们忘了前人说的话:“欲望越小,人生才能越幸福。”有的人已拥有了许多,却仍然眼盯着还没有的那些身外之物,一旦什么都有了,仍觉得缺点什么。就这样拼命地捞、拼命地挣,直到把自己累垮了,还埋怨上帝没有给他更多的机会。如此一生,乐趣何在呢?

  满足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无休止地追求、无限制地满足,对人却是一种伤害。以人们的习性来看,凡事莫不是越大越好,但人的欲望越大,就变得越贪婪,人生就越容易导致灾祸。古往今来,被难填的欲壑所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胜数。

  在一间很破的屋子里,有一个穷人,他穷得连床也没有,只好躺在一张长凳上。穷人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想发财呀,如果我发了财,决不做吝啬鬼……”

  这时候,上帝从穷人的身旁出现了,说道:“好吧,我就让你发财吧,我会给你一个有魔力的钱袋。”

  上帝又说:“这钱袋里永远有一块金币,是拿不完的。但是,你要注意,在你觉得够了时,要把钱袋扔掉才可以开始花钱。”

  说完,上帝就不见了。在穷人的身边,真的有了一个钱袋,里面装着一块金币。穷人把那块金币拿出来,里面又有了一块。于是,穷人不断地往外拿金币。穷人一直拿了整整一个晚上,金币已有一大堆了。他想:啊,这些已够我花一辈子了。

  到了第二天,他很饿,很想去买面包吃。但是,在他花钱以前,他必须扔掉钱袋。于是,他拎着钱袋朝河边走去。

  他又开始从钱袋里往外拿钱。每次当他想把钱袋扔掉时,总觉得钱还不够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穷人完全可以去买吃的、买房子、买最豪华的车子。可是,他对自己说:“还是等钱再多一些吧。”

  他不吃不喝地拿金币,已经快堆满一屋子了。同时,他也变得又瘦又弱,头发也全白了,脸色腊黄。

  他虚弱地说:“我不能把钱袋扔掉,金币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啊!”

  终于,他累倒了,活活累死在堆满金币的房间里。

  这也许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我们的身边,那些对金钱、地位和财富永不知足的例子却不胜枚举。有人为了满足自己无限度的欲求而钻国家的空子、贪污受贿;有人为了物质的享受而断送自己青春;有人为了自认为无所不能的钞票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和灵魂;有人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扰乱他人、损害他人;有人为了自己更高级的物质享受而出卖人民的利益,用人民的血汗换取自己的享乐……这样做人的后果只有一个:身败名裂,遭人耻笑。

  有一个国王,家财无数,却郁郁寡欢,于是他就派手下的一个人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这位国王命令道:“等你找到那位快乐的人,就把他带回来。”

  这个人不辞辛苦,寻找了好几年,也没有找到一个快乐的人。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最穷的地方时,听到一个人放声歌唱。循着歌声,他找到了一个正在田间犁地的人,他问犁地人:“你快乐吗?”

  “我没有一天不快乐。”犁地人答道。

  于是,国王的使者就把他此次使命的意图告诉了犁地人。

  犁地人不禁大笑起来,又说道:“我曾因没有鞋子而沮丧,直到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无腿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必为自己的一时贫穷而担忧,生活是无止境的,贫富是现实的存在,当你比上不足时,也许还有许多人比你更贫穷!因此,我们大可不必为此忧伤。用一颗豁达的心,坦然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富不骄、穷不馁,用歌声装点自己的每一天。

  生活中,常见有的人也许并不特别富足,但他却快快乐乐,成天曲不离口;望着自己拥有的一切,脸上常常现出满足的笑意。而又有另外一些人,即使已经生活在幸福中,却还是感觉不满足;望着已拥有的一切,老是像缺了点什么,于是又马不停蹄去获取。人的差别为什么这样大呢?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我”存在两面性,一面是主体的“我”,即自身的我;另一面是客体的“我”,即社会的我。主体的“我”,是自身意识控制的“我”,即“我”要按自身的意愿去行动;客体的“我”是社会规范的“我”,即社会要求我如何如何。可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是一对统一体。当二者相矛盾时,就会带来心理压力;当二者和谐时,心理发展则很顺利。

  然而,现实中主、客体的“我”不相一致的时候居多,人们总是有不少欲望和意念是社会不能给予满足和实现的。这就需要调节和控制。一般说来,人是在自我状态中活着的。人如果控制了自我状态,就能够为所欲为,走向成功。人如果被自我状态所控制,就会失去目标,变得压抑无助,走向失败。

  而自我满足,就是自我控制的一种表现。他虽表现得近乎懦弱无能、无欲所求,实际上,他是以一种乐观的、包容的心去迎接现实,使自己能够轻松地去迎接面临的挑战。

  对现实和已拥有的不满足,这无异于给你本来已经很沉重的生活再添一重负。如果没有知足常乐的态度,当周围的某人最近又发了一笔大财时,你就会向往,并决心超过他;当某位同事有了什么样的房子时,你也想要比他更高级的别墅;当邻居的妻子有了金项链时,你就觉得你的老婆也应该有,而且最好是钻石的……而当所有的这些不能得到满足时,你就会陷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或者为了得到它们而忘记做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最后不是生活变得愈加沉重,愈加没有情趣,愈加感到压抑;就是因为用非法手段去拥有它们,导致法律制裁。

  面对这样的结果,我们为什么不控制自己的物欲,宽容地面对现实,做个充满欢乐和满足的人呢?

  生活中充满诱惑,它无所不在,而且常常令人难以抗拒。然而,欲望是无境的,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足,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即使我们真地拥有了整个世界,也是一日吃三餐,一晚睡一张床。正如喜剧演员赵本山在小品里所说的:“拥有房屋千万间,都是临时住所;那两尺见方的小匣子才是永久的家。”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何苦再去拼命追求那些多余的东西呢?何苦再用这些欲望抹杀我们的快乐本性和幸福生活呢?

  拥有一颗平常心

  不管是为人,还是处世,拥有一颗平常心非常重要。当处于顺境时,保持忧患意识,勿失踏实诚恳、勤劳节俭的作风;处于困境时,仍要神闲气定,保持清醒、超脱的头脑,采取措施,力争去超越和突破。懂得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患得患失、永远放弃不下的呢?

  所谓平常心,就是既能不甘人后、积极进取,又能虚怀若谷、大度包容,面对各种世事万物泰然处之的那份心态。平常心告诉我们:不要傲慢,也不要丧气;不要骄奢淫逸,也不要自轻自贱;我们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亿万人类的普通一员而已。

  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有的人因赚钱而累积许多财富,从而迷失了自我,要么自以为本领高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要么私生活奢侈糜烂,灯红酒绿、夜不归家。

  同样,有的人在创业过程中,因遇到困境而挣扎,甚至导致破产,从而也迷失了自我,要么束手无策、惶惶不可终日;要么不敢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只是怨天尤人、借故逃避。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没有用平常心看待自己的成与败。实际上,对于人生事业的开炻,我们完全应该以平常心应对。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仍应保持忧患意识,勿失踏实诚恳、勤劳节俭的精神,以更强大的力量造福社会;当我们处于困境时,仍要心神安定,保持清醒、超脱的头脑,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针对根源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地去超越与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拥有一颗平常心非常重要。一个人有了平常心,就会对生活心平气和,对工作心平气和,谁也挑唆不出心中的那些浮躁、傲慢和不可一世的东西来。

  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不当国王当农夫,回到了蒙特维尔农庄当他的种植园主,重温“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生活”。嗣后,即在连任两届美国总统后,华盛顿又主动辞去总统职务,不搞终身制,可以说,华盛顿的任职与辞职,都是为国为民,不存在为个人索取什么利益,充分体现了一个伟人的坦荡心怀和崇高品格。1782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不久,一些阶层和集团都主张华盛顿效仿英国政体——一君主制,“登基”做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王”。华盛顿统率的军队也表示支持。对此,华盛顿表示愤怒和坚决反对。他挥笔疾书:“让我恳求你们,如果你们对你们的国家还有一丝尊敬之情,如果你们还为你们自己和你们的子孙后代着想,或者你们还尊重我的话,那么就从你们的头脑中彻底清除这种念头。我认为这个念头包藏着可能降临我国的巨大灾难。”1783年12月23日,华盛顿即在安那波利斯正式交还大陆军总司令委任状,返回到蒙特维尔农庄与家人团聚,恢复了一个平民的身份。美国独立后,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和奴隶主联合专政。当时,软弱的联邦政府毫无实权,国库空虚,负债累累,投机商人囤积居奇,大发横财。作为革命原动力的广大人民群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美国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1786年秋,在独立战争发源地的马萨诸塞州爆发了一场谢斯农民起义。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果实正濒临混乱和毁灭的边缘。为此,华盛顿决定再度出山。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定宪法会议。1789年2月,华盛顿又以他的特殊地位、荣誉和声望,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根据参议院一些人的提议,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和谢意,除了“总统”这一称号外,还应再添上一个尊号,譬如“民选的君主陛下”、“民选陛下”、“最仁慈的殿下”、“合众国权利的保卫者”等等。华盛顿却坚持不赞成用“尊号”,并对提议的人表示厌恶,认为无论添什么“尊号”,对国家、对他自己都有负面影响。

  华盛顿还是任期终身制的反对者。他并不想长久地担任总统职务,第一个总统任期还未结束就离职了,回到自己的家乡,过上了田园生活。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如农田实验、环境布置等等。

  权力、地位、财富,很少有人能抵抗住它们的诱惑,而华盛顿却不为所动,放弃了自己称帝的机会,拒绝了许多手下向其献媚的称号,也不沉迷于权力。正因为有了这个平常心态,他才会得到美国人深深的怀念和长久的尊敬。

  一般来说,保持平常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1.给人诚信的印象

  诚信是一条最安全的处世之道。一个人如果利禄、得失之心较重,就喜欢处处显得自己比别人强。然而,每个人的禀赋不同,虽然极尽各种掩饰之法,也无法隐瞒自我本色。虚饰的外壳很快就会脱落,甚至会因此而信誉扫地。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要为了张扬自我,而说些冠冕堂皇的话替自己的言行做各种粉饰。

  2.时时反省自己、了解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能把自己看得很清楚,把自己的内心从身体中分隔出来,再从外界仔细地审视。这样我们就会很少犯错误,因为我们可以非常自然而不受任何约束,也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能做多少事情,以及自己的特长是什么,缺点在哪里。

  3.减少烦恼,多些快乐

  平常心是我们在枪林弹雨的事业竞争中维持生存的重要法宝。如果能做到有苦恼时也不苦恼,那么人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4.减少忧虑

  人不但会为芝麻大点儿的事自寻苦恼,也会为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操心。我们会为几乎不可能得的病、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变故、几千件交易中才可能发生一次的问题,以及不计其数的其他事情忧虑。忧虑引发的疾病要比生理上的疾病还多。据说医院里一半以上病人的毛病都是忧虑引起的,或者因忧虑而加重了病情。事情过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过去所忧虑的事儿真是小题大作、荒谬可笑。我们如果要心平气和,就不该为琐碎小事而杞人忧天了。

  5.促进健康

  平常心是一个保持身心健康的好方法。许多老寿星之所以长寿,并非都懂养生之道,只是他们多数能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和操守而已。大哲学家罗素活了98岁,一生几乎没生过什么大病。有人问他的长寿秘方是什么,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吃喝随心所欲,醒不了时就睡觉。这是一种极其豁达、平和的心态。

  6.主管可以更好地带领部下

  主管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同时让部下知道,并请大家弥补自己的缺失。主管者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每位部下也并非全知全能一样。拥有许多缺点的主管,如果仅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展工作,一定会遭到失败。让部下了解自己的缺点,并请他们弥补自己,才算尽了主管的职责。

  不要钻牛角尖

  做人要灵活变通,因人、因时、因地而变化。不知变通,就是“死心眼”、“钻牛角尖”。明明某一件事行不通,却要犟起牛筋,一条道跑到黑,直到处处碰壁,这样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学会变通,就要仔细研究客观条件,分析利弊得失,能干则干,不能干则不干。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人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主动地“改造自然”一样,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一个人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立即止步,这样不至于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心血付之东流的结局。

  公元880年,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唐朝都城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四川成都,纠集残部,并请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黄巢的起义军。第二年,唐军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图收复长安。凤翔一战,义军将领尚让中敌埋伏之计,被唐军击败。这时,唐军声势浩大,乘胜进兵,直逼长安。黄巢见形势危急,召众将商议对策。众将分析了敌众我寡的形势,认为不宜硬拼。黄巢当即决定:部队全部退出长安,往东开拔。唐朝大军抵达长安,不见黄巢迎战,好生奇怪。先锋程宗楚下令攻城,气势汹汹杀进长安城内,才发现黄巢的部队已全部撤走。唐军毫不费力地占领了长安,众将欣喜若狂,纵容士兵抢劫百姓财物。士兵纪律松弛,成天三五成群骚扰百姓。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唐军将领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成天饮酒作乐,欢庆胜利。黄巢派人打听到城中情况,高兴地说:敌人已人瓮中。当天半夜时分,急令部队迅速回师长安。唐军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长安城内,只杀得毫无戒备的唐军尸横遍地。程宗楚从梦中醒来,只见起义军已冲杀进城,唐军大乱,无法指挥,最后他在乱军中被杀。

  在这里,起义军因懂得灵活变通,不以死守城市为作战方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主动放弃城市、灵活机动的方针,终于转败为胜。

  同样的一件事,开始时因缺乏变通的方法,虽经努力,却于事无补;后来因势利导,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反而大收其效。这就是变通与不变通的两种结果。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因在鲁国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政治理想,于54岁时离开家乡,带着弟子们游说列国,先后到过宋、卫、陈、蔡、齐、曹、郑、叶、楚等国家,经过了14年的周游生涯,68岁的他回到了鲁国,仍然四处碰壁,屡屡不被重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他忽视了当时社会的客观外部环境,而他的“仁义礼智信”等主张对于治世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各国王及诸侯希望的是一种能使国家迅速强大、足以称霸天下的方法,而孔子的思想恰与君王们的想法背道而驰。因此,孔子的不得重用也就不奇怪了。

  仔细分析现实中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一味钻牛角尖的人,就会发现这类人总是自以为是,简直到了自负的地步。他们相信自己的想法、作为是非常正确的,既然正确,那别人的都是错误,或者至少是有不足的地方。包括孔子和孟子这样的人,在论述自己的理论学说之时,也不忘记指责他人理论的错误或不足。他们一厢情愿,忽视周围的客观现实,认为自己正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他那一套单凭主观愿望而产生的想法,必然是要四处碰壁的,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困死在象牙塔里一样,顽固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对于好钻牛角尖的人,不妨采取下列方法进行自我矫正。

  1.换个角度看问题

  当你陷入思想的误区,越走越黑难以解脱时,首先应对你的选择反思:这条路线对吗?这种做事方法正确吗?为什么会越走越难?然而再给自己设计另外的方法,另外的路线,看看是不是越走越明亮呢?换个角度想一下,或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请教聪明人

  遇到阻力时,也不要赌气蛮干不去。不妨找个有学问有智慧的人来,与他交谈一番。这种人就像你的镇静剂,会使你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路上,少逗留片刻。刘邦身边的萧何、张良就是这样的人,项羽身边的范增也是这样的人。

  善于自我反省

  我们在遇到矛盾或冲突时,容易委过于人,认为是别人在与自己过不去,却忽视了自身的原因。总之,缺少自我反省的精神。事实上,一个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能够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一个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则会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错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所谓反省,就是反过身来省察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看自己有哪些错误,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之所以要反省,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主观原因,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总存在着个性上的缺陷、智慧的不足,而年轻人更缺乏社会阅历,常会说错话、做错事、得罪人;另一方面是客观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只说好话,看到你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也故意不说,因此这就更需要你自己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

  那么,我们每天需要反省什么内容呢?是不是专门要弄得自己不高兴,跟自己过不去?答案是否定的。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我们去反省。

  一是人际关系。我们不妨想想,今天做过什么对自己人际关系不利的事?今天与人争论,是否也有自己不对的地方?是否说过不得体的话?某人的友善表示或厌恶行为是否还有别的原因?

  威廉·斯坦哈已经结婚18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从早上起来到要上班的时候,他很少对自己的太太微笑,或对她说上几句话。斯坦哈觉得自己是华尔街最闷闷不乐的人。

  后来,在斯坦哈参加的人际关系学培训班中,他开始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反思,发现自己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缺少微笑。于是他决定亲自试一个星期的微笑。

  斯坦哈要去上班的时候,会对大楼的电梯管理员微笑着说一声“早安”;他以微笑跟大楼门口的警卫打招呼;他对地铁的检票小姐微笑;当他站在交易所时,他对那些以前从未见过自己微笑的人微笑。

  斯坦哈很快就发现,每一个人也对他报以微笑。他以一种愉悦的态度,来对待那些满肚子牢骚的人。他一面听着他们的牢骚,一面微笑着,于是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同时,斯坦哈还发现微笑带给自己更多的收人。

  斯坦哈跟另一位经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对方的职员之一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年轻人。斯坦哈告诉那位年轻人自己最近在微笑方面的体会和收获,并声称自己很为所得到的结果而高兴。那位年轻人承认说:“当我最初跟您共用办公室的时候,我认为您是一个非常闷闷不乐的人。直到最近,我才改变了看法:当您微笑的时候,充满了慈祥。”

  二是做事的方法。反省今天所做的事,做的是否得当?怎样做才更圆满?

  有一个在贸易公司上班的人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他对朋友说:“我的老板一点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天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朋友反问。

  “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么修理复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朋友说道,“你把他们的公司当做免费学习的地方,什么东西都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那人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从此便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研究写商业文书的方法。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

  “学的怎么样?可以向老板拍桌子了吗?”

  “可是,我发现最近老板对我刮目相看,对我委以重任,还加了薪,提升我为部门主管。”

  “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着说,“当初老板不重视你,是因为你的能力不足,又不反省自己,却一味怪老板;现在,你进步很好,老板当然会对你刮目相看了。”

  三是生命的历程。反省自己至今做了些什么事,有无进步?是否在浪费时间?目标完成了多少?

  当然,不反省的人并不一定就会失败,因为一个人的成败和个人先天条件、后天训练,以及时运都有关系,天底下也有从不反省自己,却飞黄腾达的人。但话又说回来,你怎么知道他人从不反省自己?看看那些伟人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们都有反省的习惯,因为只有反省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做错事。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智慧本不如“伟人”,反省就更加必要了。

  反省,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但人在事务繁杂的时候很难反省,因为情绪会影响反省的效果。我们可在深夜独处的时候反省,也可在林中、海滨,甚至咖啡屋,在自己独处的时候反省,也就是在心境平静的时候反省——湖面平静才能映现自己的倒影,心境地平静才能映现今天所做的一切!

  反省的方法,可因人而异。有人写日记,有人则静坐冥想,只在脑海里把过去的事放映出来检视一遍。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真正有效就行。

  自省也不能流于一种形式,每日看似反省,但找不出自己的问题,甚至对错不分,那就很值得注意了。一个名叫秋男的日本孩子,在他差一个星期就可以离开感化院时,和一位心理专家进行了谈话。专家问他在感化院待了一年多学到了什么?有没有好好反省?他的回答竟是:“这一年我一直在反省,当初为什么会失手被逮住,结果发现是因为我找了一个笨手笨脚、没见过世面的共犯。这次出去以后,我一定要物色一个靠得住的伙伴;而且今天在这个城市作案,明天一定要换另一个城市下手,绝不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作案。”

  这,居然是秋男蹲了一年感化院的“收获”。

  心理专家又问秋男:“当老师教育你不要再偷东西时,你有什么感觉?”

  秋男回答:“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张着嘴在吐气的金鱼,说了一堆我从来没有听过的神话。”

  这样的“反省”,是不是非常可怕?

  培养正确的反省习惯吧,它能修正你做人的方法,给你指引明确的方向,而且,它不是让你在众人面前进行自我检讨,也不会花掉你的一分钱,为什么不去做呢?

  善于化解、释放压力

  没见过一个发条永远上得十足的表会走得很久,没见过一个马力经常加到极限的车会用得很久,没见过一个绷得过紧的琴弦不易断,也没见过一个心情日夜紧张的人不易生病……不善于释放生活压力的人,既得不到健康,也得不到真正的生活乐趣。现在,人们都在抱怨压力太大。一是工作压力大,二是心理压力大。这似乎是时代使然,是不可更改的事实。却没有多少人认真考虑过怎样去缓解这些压力,并付诸实施。是的,我们可能拥有越来越多的金钱,却同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压力。压力与财富,似乎成正比。这个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困扰我们。

  工作、工作,还是工作,似乎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生活。但辛苦的工作往往导致了不良的结果,引起挫折、疲惫、过度的压力和神经紧张。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已产生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成功就要靠长时间地工作、忙碌,哪有什么休闲时间?

  其实,生活根本不必变成这样。我们并不是每天的时间本身不够用,而是把时间都浪费在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和追求一些对成功和快乐毫无益处的目标上,这样的结果,既增加了压力,也没有其他什么好处。

  分析生活中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例如贫困、失恋、失业、离异、丧偶、疾病等等,而它们又主要来自于事业和感情生活两方面,尤其表现在前者。中青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他们就可能面对更多的压力。而这些压力不仅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我们应当怎样化解压力、克服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实现自己的成功抱负呢?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身体方面的,一个是心理方面的。释放压力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努力。

  1.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减轻压力的有效途径。优育运动不仅能够让血液循环系统运作得更有效率,还能够强化我们的心脏与肺功能,直接地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让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强大起来,从而有更强的“体质”去应付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压力。我们可以持之以恒地从事各项运动,特别是做“有氧运动”,例如游泳、跳绳、踩单车、慢跑、急步行走与爬山等。在运动中,我们将体味轻松和忘我的境界,享受大自然的美妙,心灵也会在天地相融中被净化。

  许多世界级大富翁都酷爱运动。李嘉诚小时候的家境并不是很好,后来经过了几十年的打拼,终于创造了令人羡慕的成绩,个人财富也名列世界前茅。在这几十年的奋斗过程中,李嘉诚的创业精力始终都很旺盛。直到今天,他虽然已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了,还依然那样精力充沛地为事业奋斗着。李嘉诚在介绍他的成功经验时,告诉人们:“无论我有多么忙,我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去运动。”接着他还不无幽默地说:“应该说,我没有一天是闲着的,我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规律——每天都那么忙。所以,我安排自己的运动与养生。我每天都按时起床,呼吸新鲜空气,还要跑一会儿步。而且我还会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健身房运动。在生活起居上,我也很讲究,吃什么东西,身体应垓补充什么营养,我都有心得和体会。最重要的是,我这几十年都是这么坚持过来的。”

  2.消除紧张感

  紧张,是一个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世上许多道德家、宗教家等,一味地大力鼓吹“严于律己”的思想,使人们把在压力下生活视为正常。这往往造成身心的紧张。想要踏上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消除这种紧张感,达到身心的放松。即使紧张是天生的,也要靠人为的努力舒缓紧张。紧张感不消除,人就难以轻松。

  生气、后悔、怨恨、恐惧等,这些情绪很容易产生,但想消除因此而产生的紧张,借由放松而将自己及周围的人导入平和的境界,却是很困难的。

  为了消除上述原因造成的紧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1)当我们有什么事烦恼的时候,应该说出来,不要存在心里。事实证明,倾诉,是排除心中积郁的有效办法。可以把烦恼向值得我们信赖的、头脑冷静的人倾诉,例如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挚友、教师……

  (2)当事情不顺利时,如果迫使自己忍受下去,无异于自我惩罚。我们可以暂时避开一下,把工作抛在一边,然后去看一场电影或者读一本书,或者上网聊聊天、做做游戏,或去随便走走,改变环境,看看大自然,这些都能使我们得到松弛。当我们的情绪趋于平静,而且当我们和其他相关的人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以解决问题时,我们再准备回来,着手解决存在的问题。

  (3)如果我们被某人激怒了,真想发泄一番,这时应该尽量克制一会,然后把它拖到明天,同时将抑制下来的精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例如做一些诸如园艺、清洁、木工等工作,或者是打一场球或散步,以平息自己的怒气。

  (4)如果我们经常与人争吵,就要考虑自己是否太主观和固执。要知道,这类争吵将对周围亲人,甚至对孩子的行为带来不良的影响。即使我们是绝对正确的话,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稍做谦让。我们这样做了以后,通常会发现别人也会这样做的。

  (5)先做最迫切的工作。在紧张状态下的人,连正常的工作量有时都承担不了。工作显得是如此繁重,去做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痛苦,先做最迫切的事,把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一次只做一件,把其余的事暂时搁到一边。一旦做好了,就会发现事情根本没有那么“可怕”。做了这些事后,其余的做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3.保持宁静

  保持宁静,是舒缓心中压力的另一条途径。马卡斯·奥里欧斯认为:“第一个原则是保持精神不要混乱。第二个原则是要正面观看事物,直到彻底认识清楚。”不要因为事情演变而扰乱激恼了我们的精神,对生活中发生的事始终保持一份沉静很重要。

  宁静,既是身外的安静,也是内心的镇静。保持宁静,可以意静守笃,调节身体气血运行的全面平衡,以达到养心健身的良好功效。而且还能全面仔细地考虑问题,有助于处理好周围发生的一切。所以,宁静不仅可以修身养性,也可以调节人的精神。

  宁静,可以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一切烦恼的事,做到心清意静,可以感觉到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东西。

  宁静是种调节,一种超脱,一种升华。

  当我们遇到烦心的事时,不要上火,让事情冷一冷,慢慢地分析,慎重地思考,然后再采取措施。反应太快,常常会使人做出考虑欠周的行动。慎重可以有时问让情绪平静下来,让理智的洞察力来主宰一切。

  4.用感激的态度对待批评

  没有人是完美的,批评之词会使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不管是善意的批评,还是恶意的攻击,也不管人家的态度如何,只要是批评,我们都要表示感激。因为这对我们的成长和进步大有益处。即使是极端的批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处理它,不仅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也能展示我们的个人魅力。当一个人只能接受赞美之词,却拒不接受批评的声音时,他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来自别人的评价,或者是老师的,或者是同事的,或者是客户的,或者是家人的,或者是朋友的……一般来说,除了恶意的攻击和不怀好意的阿谀之外,评价不外批评和赞扬两种。人性喜欢赞扬,这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同时也不该回避批评,而是应该虚心听取批评、接受批评。

  但是,总是有那么一些人不肯接受批评、拒绝接受批评,甚至因他人的批评而愤怒。其原因,有的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别人的批评毫无意义;有的是利益相关,接受批评就可能为此承担责任,遭受损失;而更多的则是虚荣心作祟,觉得批评有损自己的尊严,有损自己的形象。显然,为自己的错误接受批评,情通理通。哪怕是自己并无明显过失,对于来自别人的批评也应该虚心接受。

  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有益的。有智慧的人总是乐于接受批评,并设法从中学习。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你以为只能向喜欢你、仰慕你、赞同你的人学习吗?从反对你的人、批评你的人那儿,不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训吗?”

  对于接受批评来说,大人物比小人物更困难一些。这很好理解:大人物之所以成为大人物,是因为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更多的是正确——正确的抉择、正确的规划、正确的言行,等等。但大人物也有不足,也会犯错误,也就不免挨批。那么,如果有人骂你愚不可及——这可以说是极端的批评,你会生气或者会愤愤不平吗?我们来看看林肯是如何处理的。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为了取悦一些自私自利的政客,林肯签署了一次调动兵团的命令。军务部长爱德华·史丹顿非常生气,不但拒绝执行林肯的命令,而且还指责林肯签署这项命令是愚不可及。有人告诉林肯这件事,林肯平静地回答:“史丹顿如果骂我愚蠢,我多半是真的笨,因为他几乎总是对的。我会亲自去跟他谈一谈。”

  林肯真的去看史丹顿。史丹顿指出他这项命令是错误的,林肯就此收回成命。林肯很有接受批评的雅量,只要他相信对方是真诚的,有意帮忙的。

  正是因为谦逊、正直、诚实,林肯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富有人格魅力的总统,而这些品格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接受批评的雅量。

  人们都应该欢迎像史丹顿对林肯那样的批评,因为我们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美国最出色的总统罗斯福只敢期望自己的决策能在四次里面有三次是正确的,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坦承他的结论许多都是错误的。罗斯福、爱因斯坦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呢。

  不管正确与否,人总是讨厌被批评,喜欢被赞赏的。因此,听到别人谈论我们的缺点时,想办法不要急于辩护。我们可以气度恢弘地这样想:“如果让他知道我其他的缺点,只怕他还要批评得更厉害呢!”当我们因恶意的攻击而怒火中烧时,何不先告诉自己:“等一下……我本来就不完美。连爱因斯坦都承认自己99%都是错误的,也许我起码也有80%的时候是不正确的。这个批评可能来得正是时候,如果真是这样,我应该感谢它,并设法从中获得益处。”

  有一位香皂推销员,就曾主动要求别人给他批评。当他开始为高露洁推销香皂时,订单接的很少。他担心会失业。他确信产品或价格都没有问题,所以问题一定是出在他自己身上。

  从此以后,每当推销失败,这位推销员总会在街上走一走,想想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是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还是热忱不足?有时他会折回去,问那位商家:“我不是回来卖给你香皂的,我希望能得到你的意见与指教。请你告诉我,我刚才什么地方做错了?你的经验比我丰富,事业又很成功。请给我一点指点,请直言无妨,不必保留。”香皂推销员的这个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友谊以及珍贵的忠告。后来,他升任高露洁公司总裁,而高露洁公司是当代最大的日化公司之一。

  如果我们是一位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就不仅应该接受别人的批评,同时还要做深刻的自我批评。

  与别人的批评比较起来,自我批评对我们来说也许是更困难的。困难在于:一是许多人没有自我批评的勇气,不敢拿自己开刀;二是未必掌握自我批评的武器,因而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批评。然而,对于我们的进步来说,也许自我批评是更为必需的。当你遇到冲突与问题,能够静下心来反省一下,做做自我批评,也许很多令你头疼的事情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豪威尔是美国财经界的领袖,曾担任美国商业信托银行董事长,兼任几家大公司的董事。他受的正式教育很有限,在一个乡下小店当过店员,后来当过美国钢铁公司信用部经理,并一直朝更大的权力地位迈进。

  豪威尔在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说:“几年来我一直有个记事本,登记一天中有哪些约会。家人从不指望我周末晚上会在家,因为他们知道,我常把周末晚上留作自我省察、评估我在这一周中的工作表现的时间。晚餐后,我独自一人打开记事本,回顾一周来所有的面谈、讨论及会议过程。我自问:‘我当时做错了什么?’、‘有什么是正确的’、‘我还能干什么来改进自己的工作表现’、‘我能从这次经验中吸取什么教训’等等。这种每周检讨有时弄得我很不开心。有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莽撞。当然,年事渐长,这种情况倒是越来越少,我一直保持这种自我分析的习惯,它对我的做人艺术帮助非常巨大。”

  当发生冲突时,很多人都会忙着指责别人,却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不肯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他们不明白,只盯着对方,无益于解决问题,还会把关系弄得更糟。试想一下,如果作为冲突的一方能够坦诚地接受对方的批评,并向对方作一番自我批评,谁还能再发火,又怎么能有冲突呢!

  别人的批评,当然难免对错参半。因为别人的批评含有错误的成份,因此,有些人不愿意接受,甚至拒绝别人的批评。应该说,这种态度也有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毛泽东关于批评的那句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从来都是不会拒绝别人的批评的,不管别人批评的是巧还是拙,是对还是错,他们都虚心接受,因为他们知道,别人的批评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或发展非常重要。

  坦然笑对失败

  遇到挫折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无可否认,每个人遇到挫折都会难以避免地产生焦虑、烦躁、懊悔等种种不安的情绪,但也有人对自己的失败坦然一笑,然后继续工作。一味地沉浸于消极情绪中,无疑是有害的。重要的是起身解决问题。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这样你会发现,一切事情都是非常简单的。

  温斯顿·丘吉尔说:“成功,是一种从一个失败走到另一个失败,却能够始终不丧失信心的能力。成功是一位贫乏的教师,它能教给你的东西很少。我们在犯错而招致失败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最多。因此,不要害怕错误和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你不可能成功。那些不成功的人是永远没有失败过的人。”

  而生活中经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面对失败不能自拔,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消极,充满了那些让人悲伤、痛苦和感到耻辱的事情,以至于得不到一刻的平静和快乐。

  “如果我那样做的话,事情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发生了。”——有些生意人想着昨天的生意,叹息道。而当他担心过去的时候,他可能又错过了今天生意上的更大机会。

  “真是糟糕,我怎么可以忽视这种问题!”——有些学生总是在交完考试卷后充满忧虑,担心自己不能及格,以致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

  ……

  其实,愿意奋斗的人,没有一帆风顺的。面对失败和挫折,古人得出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结论。而今天,科学已证明,“天”是不存在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幸运,也不可能永远被厄运羁绊。要相信,命运由我们自己创造,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除了再接再厉,别无良策。

  坦然笑对失败,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并且要不断坚持,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有个叫安迪的人年轻时曾创办过一份励志性的杂志。当时,他没有足够的资本创办这份杂志,所以就和印刷工厂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然而,安迪却没有注意到自己的事业已对其他出版商造成了威胁。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一家出版商买走了他合伙人的股份,并控制了这份杂志。安迪以一种非常屈辱的心态,离开了他那份以爱为出发点的工作。

  不过,尽管感到屈辱与不平,但安迪并没有沮丧,而是认真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他觉得,自己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忽略了以和谐精神与合伙人合作,而是常因为一些出版方面的小事和他们争吵。另外,他在业务上不够谨慎,说话也有些太武断。

  生意虽然损失不小,但是,安迪却能够从这次的失败中找到等值利益的种子,而且继续培育这粒种子,以圆他人生最大的梦想。后来,他去了另一个地方,在那里又创办了一份杂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之后,这本杂志的发行量竟比以前的那本杂志多了两倍。

  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你奋斗了、努力了、拼搏了,但你依然屡遭挫折、连栽跟头,也不用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要理智地接受和承认现实,并进一步分析遭到挫折和失败的原因,进而改变现状,改变命运,这才是成功的选择。

  当我们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如果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失误的话,这是不切实际的。我们至少在某个方面一定会有失败之处,毕竟,失败是进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尝试一件新事物的时候,要坚持下来,请不要忘记下面这个取得成功的公式:

  失败——再做一些努力;

  失败——坚持下去,对自己宽厚些;

  失败——继续干,直到成功。

  下面是一位美国人的“败绩”,看完之后,你是否会觉悟点什么?

  8岁时,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谋生;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24时,向朋友借钱经商再度失败,后来花了17年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26岁时,爱侣去世;

  27岁时,精神崩溃,卧床6个月;

  29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议员,再度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

  47岁时,争取副总统提名,落选;

  49岁时,再度竞选国会参议员,再度失败。

  这个一再失败的人,就是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他当选总统时已52岁。多少次的失败和挫折,并没有击倒他,而是终于把他推向人生的高峰。

  人一旦失败就心灰意冷、无所事事,虽然免除了再犯错误的恐惧,担忧也随之减少,再也没有挫折、失误、失败,然而,不幸的是,他再也不能与成功牵手。

  应该知道,失败实际上只不过是暂时的挫折。暂时性的挫折是一种幸福,因为它会使我们振作起来,调整我们的努力方向,使我们向着不同、但更美好的方向前进。

  暂时性的挫折,在致力于成功的人眼里,都不会成为永久的失败,而是把它当做是一种教训。事实上,在挫折中,都存在着一个持久性的教训,这种教训是无法凭挫折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的。

  失败者常常感叹命运的不济,现实也确实如此。竞争机制的引入,优胜劣汰,必然要求更好的心理素质。现实中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颇具实力,却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甚至一败涂地。究其原因,就是对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足造成的。进一步而言,就是害怕失败,缺乏信心。

  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情愿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所以,面对失败,我们应该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忧虑;多一些总结,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信心,少一些悲观;多一些坚强,少一些懦弱;多一些动力,少一些松懈;多一些微笑,少一些苦闷;多一些勇气,少一些退缩;多一些奋斗,少一些沉沦。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失败是正常的,是成功之母,懂得了这个道理,失败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对自己要有充足的信心

  自信,对于人生非常重要,它是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喜欢尝试,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往往会尝试许多次,走过许多路也不后悔;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能够从批评中汲取养分,从而使自己做得更好;一个自信的人,能够坦然接受失败,懂得只有经历失败的锤炼,才能到达真正的成功。

  自信是一种潜伏在我们意识中的能源,一旦开发了,能产生巨大能量。自信就像我们身上的发动机、推动机,总是给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自信也具有感染力,所有和自信的人有过接融的人都将受到积极的影响。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成功对他不会遥遥无期。

  爱默生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自信而成功的。”当自信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时,那实际上已经为成功做好了准备。

  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是事先没有准备,总经理以为他不过是找个托词下台阶,就随口应道:“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吧。”

  一周后,年轻人再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这次他依然没有成功。但比起第一次,他的表现要好得多。而总经理给他的回答仍然同上次一样:“等你准备好了再来试。”

  就这样,这个青年先后5次踏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被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

  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布满沼泽和荆棘;也许,我们追求的目标总是山重水复,难见分晓;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艰难而沉重;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所缠绕,而不能随心所欲;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在现实的土壤里里一时找不到寄托的地方……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以勇敢者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呢?再试一次,也许我们就会看到希望的灯盏在远处闪光!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力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考虑详尽,而是我们缺乏自信。

  一个经理,他把全部财产投资在一种小型制造业中。由于世界大战爆发,他无法取得工厂所需要的原料,因此只好宣告破产。金钱的丧失,使他大为沮丧。于是,他离开妻子儿女,成为一名流浪汉。他对于这些损失无法忘怀,而且越来越难过。到最后,甚至想要跳湖自杀。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名为《自信心》的书。这本书给他带来勇气和希望,他决定找到这本书的作者,请作者帮助他再度站起来。

  当他找到作者,说完他的故事后,那位作者却对他说:“我已经以极大的兴趣听完了你的故事,我希望我能对你有所帮助,但事实上,我却绝无能力帮助你。”

  他的脸立刻变得苍白。他低下头,喃喃地说道:“这下子真的完蛋了!”

  作者停了几秒钟,然后说道:“虽然我没有办法帮你,但我可以介绍你去见一个人,他可以协助你东山再起。”

  刚说完这几句话,流浪汉立刻跳了起来,抓住作者的手,说道:“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请带我去见这个人。”

  于是,作者把他带到一面高大的镜子面前,用手指了镜子说:“我介绍的就是这个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人能够使你东山再起。除非坐下来,彻底认识这个人,否则你只能跳进湖里。因为在你对这个人作充分的认识之前,对于你自己或这个世界来说,你都将是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物。”

  他朝着镜子向前走几步,用手摸摸他长满胡须的脸孔,对着镜子里的人从头到脚打量了几分钟,然后退几步,低下头,开始哭泣起来。

  几天后,作者在街上碰见了这个人,几乎认不出来了。他的步伐轻快有力,头抬得高高的。他从头到脚打扮一新,看来是很成功的样子。“那一天,我离开你的办公室时还只是一个流浪汉。我对着镜子找到了我的自信。现在,我找到了一份年薪3000美元的工作。我的老板先预支一部分钱给家人。我现在又走上成功之路了。”他还风趣地对作者说:“我正要前去告诉你,将来有一天,我还要再去拜访你一次。我将带一张支票,签好字,收款人是你,金额是空白的,由你填上数字。因为你介绍我认识了自己。幸好你要我站在那面大镜子前,把真正的我指给我看。”

  缺乏自信的人,多是瞻前顾后、拿不定主意的人,他们往往以缺乏经验为理由,或以曾经失败过为借口,给自己制造前进的障碍,束缚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寸步难行。其实,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很多工作都是无经验的尝试。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就会发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当婴儿出生后,什么都不会,但他却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学会了走路,学会了说话,甚至唱歌、跳舞。在学会之前,他们从来没有摇摆不定,想过自己是否能,还是不能。他们要做的就是尝试,摔倒了,爬起来;说错了,重新试一次。试想,除了有生理残疾的外,又有哪个孩子没有成功呢?如果他们像成人一样,对自己没有信心,恐怕真的产生了许多不会走路的瘸子、不会说话的哑巴。

  成功的人不是从未被击倒的人,而是在被击倒后,还能够高举自信之剑,继续为成功打拼。任何幸运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光临。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坚定信念。没有自信,人就像一块没有安装电池的手表,无法让生命的时钟运行;拥有自信,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我们极其渴望和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没有什么比自信更能改变我们的处境,信心就是人生最好的观音,拥有自信就等于拥有无限的可能。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拥有自信,我们就能在千百次毁灭中,重新筑建起自己的人生乐园。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在生活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人对自己的错误百般抵赖。前者认为:如果自己错了,就迅速而真诚地承认,承担错误的后果,及时纠正这些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后者明知道自己错了,却死不承认,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他人的谅解,自己也不会得到进步。

  在生活中,谁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主动承认错误,勇于承担错误的责任,进而积极采取弥补和改正错误的行动,这是正确的态度。可是,有一些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肯承认错误,万般寻找托辞,死不承担责任。有些人甚至到了睁眼说瞎话或者胡搅蛮缠的地步,千方百计地要把责任推出去,或者把其他人拉到错误中来。这样的人,态度尚且未能解决,当然也就不会有后续的行动步骤了。

  不肯面对错误,不外两种原因。其一是怕丢面子,赢得起输不起,因此,有时候不仅是不肯承担错误的责任,甚至是根本就不承认事情做错了。其二是怕承担责任,进而给自己造成各方面的损失。其实,是谁的错、谁该承担责任,总会水落石出的,托辞是不可能推卸掉责任的。既然如此,倒不如主动承担责任,这样做也许在经济等方面会受到损失,但在人格上,你却是赢家。至于面子,其实大可不必担忧,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反倒会为自己的形象增添光彩。

  芝加哥的医学专家玛威尔逊说:“我宁愿让一个人犯错误,而不喜欢他为自己的错误找托辞来回避责任,只要他第二次不犯同样的错误。托辞是一种危险的东西,容易使人养成很坏的习惯。一个从不找托辞逃避责任的人,虽然工作不一定都做得很好,但他总是会尽力地往好的方面去做。”

  卡耐基也说:“若能抬头承认自己的错误,那么错了也能有益于你。因为承认一桩错误,不仅能增加周围人们对你的尊敬,而且能增强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

  同样,比尔·盖茨也有一个基本观念:如果你不愿意从错误中学习,你便会千方百计地掩饰错误。如果你对自己负责任,就应该勇于认错。

  说起来,面子对于大人物也许更要紧,但偏偏是那些卓有成就的大人物,却不吝于承认错误。也许,他们之所以伟大,就正在于能够勇敢面对错误吧。

  还是在纽约警备团第18中队当队长的时候,罗斯福就表现出了不怕承认自己所犯错误的这种高贵的品性。

  曾经和他同事的一个中尉说:“当罗斯福带队练操的时候,他常常会在中途喊一声:‘停一下!’”中尉回忆说:“他边喊,边从裤袋里拿出一本教练手册来,当着全队所有人的面,翻到某一页,找出他所要找的内容来,认真读一遍,然后对我们说:‘刚才我做错了一点,本来应当是这样做的。’像他这样极端诚恳的人实在不多。有时候,对他的这种行为我们常常忍不住要笑出声来。”

  在当纽约市市长的时候,在一次更为严重的情形中,罗斯福也显示出了这种特性。经过他提议和努力的一个议案在国会通过之后,他发现自己的判断错了,于是立刻站出来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我感到很惭愧。”他当着国会议员的面承认说,“当我极力赞成这项议案的时候,我当初确实是有一点隐衷的,我不应当这样做。而我之所以会这样,部分原因是我的报答之心,部分是依从纽约人民的意愿。”

  从这里我们看出,寻找托辞为自己开脱,并不是罗斯福的习惯。相反,他能直率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尽量去纠正它。像他这样异常坦白的人,是令人钦佩的,也是值得学习的。

  其实,能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已经是精神可嘉了,如果能够知错即改,那更是可贵了。这不但不是“失”,反而是最大的“得”。

  生活中,绝大多数有成就的人都是那些坦然认错的人,他们乐于承认自己的成就,也勇于承认他们的错误。当这些人犯了错误时,他们不会把情感和精神浪费在徒劳无益的后悔上。小约翰·洛克菲勒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一句后悔的话。对于他来说,已经发生的事都是无可挽回的。怎样补偿损失、怎样重建恢复、怎样把显然的失败转变成胜利,这就是在他整个一生中最为迫切注意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应当认识到,一个人取得的成绩总是在经历了尝试和错误的自然过程才能获得。“我们总喜欢把人类成就的成品扔给孩子们——收音机、电话、治病救人的医药,”发明家查尔斯·凯特林指出,“我们在这样做的同时,却没有告诉他们这些奇迹的发生所经过的痛苦过程。我们应当一再强调,没有什么事是一次就能成功的。”

  许多重大的成就都是通过冒风险的错误尝试才取得的,这些错误往往都成了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年轻的温斯顿·丘吉尔犯过许多引起公愤的错误,以至于被报纸指责为“缺乏谨慎和判断力”。幸运的是,他并没有因为这些指责而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勇敢面对错误,并寻找正确的路。

  承认错误是需要一点幽默感的,然而,一个人常常直到生命的晚期,才会采取这种明智的态度。学会自我解嘲,会让人们更加自觉、自然地承认错误,舒解相关的压力,展示个人的魅力。

  爱默森说:“每一天过完了也就过去了。你已经做了你所能做的一切,其中会不知不觉地混进某些错误和愚蠢的言行。尽快地忘掉它们吧!明天是新的一天,让我们愉快、宁静,以高昂的情绪开始新的一天吧,这样你过去的蠢事就无法拖累你了!”

  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它。只要放下面子,不再固守所谓的自尊,坦诚而勇敢地改正错误,就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而且令人有一种高贵诚信的感觉。

  除了去适应环境,别无选择

  不适应,对刚刚涉足一个新领域、刚进入一种新环境中的人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怎么适应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积极去适应他人。有道是: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难以抗拒。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些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往往会发现自己所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并非如最初设想般美好。他们感到局促不安,试图改变环境,却只会徒遭失败。一些人在某种环境里生活久了,就会害怕变化,拒绝改变,从而丧失了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成功需要我们能够不断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到底是我适应环境,还是让环境适应我?环境恐怕不会轻松改变到适应你的要求,也不可能处处满足你的需要,这时,我们除了去适应环境,别无选择。

  举个例子,以你开车遇到一段颠簸不平的路来说,你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停下车来,等施工单位来把路填平了再走;二是自己下车把路填平;三是减速慢慢开过那段路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你肯定会慢慢开车走过,除非你就是被派来修整路面的养路员。尽管你可能会诅咒这段不平的道路,但你还是会改变自己的行车速度去适应它。

  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往往都有很强的个性,他们对改变自己持有一种抵触情绪。然而,一个人一旦踏上社会,特别是步人职场,必然置身于不断的改变之中。比如进入一家规范的公司,着装要改变,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要改变,等等。这种改变往往是强加于你的,你只能被动接受。当然,你也可以主动地改变自己,去适应变革。一个懂得不断改变自己的人,往往能够及时适应客观世界的改变,并抓住发展的机会,在变革中求生存,并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安妮应聘到一家文化公司工作,上班的第一天,当主管找她谈话时,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专业对口”,并特别提醒主管要“充分注意到我的专长”,否则难以开展工作。

  她的所谓“特长”,就是文秘工作。这是她学习多年的专业,也曾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干得得心应手,并因此倍受好评。也许是因为心理上的满足感尚未消失,所以她很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要求,并说除这个专业外,难以发挥自己的优势。

  可是,主管却没有满足她的要求,主管考虑的是公司的文秘工作已有人担任,而安妮应该到广告部去锻炼一下,以便拓展她的工作能力。

  安妮对这个安排很不开心,甚至很恼火地认为自己被主管故意“埋没”了。带着这种情绪,虽然去了广告部,却心不在焉,又不虚心学习,结果给人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没过多久,她就无法再呆在那家公司了,只得主动提出了辞职。

  上述例子表明,一上岗就能发挥自己特长的事,并不多见。其实,所谓特长,也许是你自己的感觉,也许在别的公司是“特长”,到了新的企业,则未必是自己能用得上的。

  据调查,每年走上工作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中,有一半多会出现“社会不适症”。尽管他们大都对未来充满跃跃欲试、展翅高飞的决心和理想,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角色转移不到位,使得这些社会新人备感紧张,或是十分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现状,积极去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要求,去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舍此之外,别无良策。

  刚出校门、走人工作领域的大中专毕业生,或多或少都曾发生过一些适应环境和社会的不良症状。即使给他们的是一份专业对口或能发挥特长的工作,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因为除了适应工作,他们还必须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等等方面。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切成长与进步都是通过“适应”而获得的。学习语言而不是自创语言、学习直立行走而不是爬行、学习知识而不是拒绝知识等等,都是去“适应”。即使我们想超越别人、领导社会的发展,也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

  这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思想,千万不要动气,也不要心灰意冷。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与自己不适应的东西,然后试着从自身入手,加以改变,从而去适应对方。如果我们这样做了,一定会发现,自己已与环境、与社会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生活将会告诉我们:人类可以经由改变自己而改变命运。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境,而是我们自己。

  收起锋芒,以退为进

  一个人能够勇往直前,主动进攻,迅速抢占先机,让对手猝不及防,这不失为一种制胜法宝。但有时,一味锋芒毕露未必是最好的办法,更需要退让,收起自己的锋芒,容忍对方的进攻,待时机成熟,然后奋起一击。这就是以退为进的战术,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处世策略。

  身处不利的环境,发扬不畏***、勇往直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是一种主动进击、决不妥协的姿态。但是,在某种情况下,这种做法未必是最好的,而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反而是更有利的。

  以退为进,有时表现为主动退让,锋芒不露。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采用这种策略是最佳的选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那场风流韵事让全世界人都津津乐道。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一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闻,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啊!但克林顿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把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道了歉。你们有权让我下台,也有权让我继续留在总统位子上;对一个已承认错误的人,你们掂量着办吧。”

  不管克林顿的这一招是死皮赖脸也好,是狡猾也罢,反正最后这件事是不了了之。

  除了主动退让外,被动退让也是一种选择。这种方法是在遭遇对手时,不得不采取的谋略。其要领是不反击,不发怒,而是顺其自然,暂时夹起自己的尾巴。

  同样是美国前总统的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在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认为:“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如果这时肯尼迪针锋相对地反击,一场激战在所难免,反倒显得他没有一点风度了。但肯尼迪现在坦率地承认了,等于说他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

  肯尼迪并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承认了自己有过错误,就意味着他已经将自己人性化了:他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赢得人们的同情。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

  在军事上,如果敌方已占优势,我方不能战胜它,为了避免与敌人决战,只有三条出路:投降,讲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彻底失败,讲和也是一半失败,而撤退不能算失败。撤退,可以转败为胜。当然,撤退决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应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学会以退为进的策略,在政治斗争中如此,在军事斗争中如此,在商战中,同样要学会这种谋略。

  日本日立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发展生产,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新建厂房建筑材料,新添置一些设备。这时,正赶上了20世纪60年代初整个日本经济萧条时期,现有产品滞销,卖不出去,扩大企业规模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一严峻情况日立公司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路是继续投资;另一条路是停止投资施工。日立公司经过大家认真讨论、分析、研究,最后,果断决定走后一条路,停止投资实行战略目标转移,把资金投放到其他方面,积蓄财力,待机发展。经过实践证明,日立公司的决策是正确的。从1962年开始,日本三大电器公司中的东芝和三菱的营业额都有明显下降,但是日立则一直到1964年仍在继续上升。进入60年代后半期,一个新的经营繁荣时期来到了,蓄势已久的日立不失时机地积极投资,1967年投入了102亿日元,1968年上半年就突破了千亿大关,达1220亿日元。从效益上看,1966至1970年,5年内销售额提高了1.7倍,利润提高了1.8倍。

  闹市区不一定是营销的最佳选择。利用城市与乡村、市中心繁华区与郊区的空间差,也能促销。英国穆勒家具公司原设在地理条件优越的闹市区,可是经营得不理想,几乎倒闭。后来他们利用空间差,到农村去找场地。他们搬出市区,专门面向农村出售可以自行组装的拆零家具。公司的广告也别有洞天的味道:让您的家在一夜之间变得像乡间农舍。此举投人们渴望重返自然之所好,很快便扭转了颓势,跻身于英国百强之列。

  不管是在什么场合,掌握进退之道,是聪明的处世方法。弱者利用进退之术,避其锋芒,剑走偏锋,不急不躁,激流勇退,从而收到柔能克刚,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的效果。如果不知进退,一味好强,不依不饶,锋芒毕露,其结果反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利。个中奥妙,令人玩味无穷。

  运用勇气面对一切

  常言说:“两强相遇勇者胜。”这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至理名言,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轻轻松松取胜的。来点“手腕”运用勇气面对一切,你就什么都不怕了。

  吴士宏曾是IBM(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吴士宏现在已经成功了,但她原先只是一个护士,那她又是怎样进IBM公司的呢?

  多年以前,吴士宏还是一个护士。1985年,她决定要到IBM去应聘。当时,IBM的招聘地点在长城饭店,这是一个五星级的饭店——那个时候的五星级饭店可不像今天这样没有“地位”,因为现在的五星级饭店多了。试想,当年的吴士宏,一个连温饱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护士,来到长城饭店这样的五星级饭店门口,心情会怎么样?

  她回忆说,在长城饭店门口,自己足足徘徊了五分钟,呆呆地看着那些各种肤色的人如何从容地迈上台阶”如何一点也不生疏地走进门去,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进入另一个世界。她之所以徘徊了五分钟不敢进去,就是因为她的内心深处无法丈量自己与这道门之间的距离。

  经过一番思考,她最后当然进去了,否则就没有今天的吴士宏了。她是怎样突破这个障碍的呢?就是凭着一台收音机,花一年半时间学完了许国璋英语三年的课程,就是凭着这个经历,自己也应该进去,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她鼓足了勇气,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过威严的旋转门和内心的召唤,走进了世界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IBM公司的北京办事处。

  她的确是个人才,很快顺利地通过了两轮笔试和一轮口试,最后到了主考官面前,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现在已经见到了阎王,她好像什么也不怕了。

  主考官没有提什么难的问题,只是随口问:“你会不会打字?”

  她本来不会打字但是本能告诉她,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不会呢?

  她点点头,只说了一个字:“会!”

  “一分钟可以打多少个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每分钟120字。”

  她不经意的环视了一下四周,考场里没有发现一台打字机,马上就回答:“没问题!”

  主考官说:“好,下次录取时再加试打字!”

  她就这样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通过了主考官的眼睛。

  实际上,吴士宏从来没有摸过打字机。面试结束,她就飞快地跑去找一个朋友借170元钱买了一台打字机,就这样没日没夜地练习一个星期,居然达到了专业打字员的水平。

  她被录取了,IBM公司“忘记”考她的打字水平了,可是这170元钱,她好几个月才还清。

  她成了这家世界着名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可是她扮演的不是白领,而是一位卑微的角色,主要工作是泡茶倒水,打扫卫生,用她自己的话说,“完全是脑袋以下的肢体劳动”。她为此感到很自卑,她把可以触摸传真机作为一种奢望,她所感到的安慰就是自己能够在一个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又安全的地方做事。

  可是作为一位服务人员,这种心理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

  一天,吴士宏推着平板车买办公用品回来,门卫把她拦在大门口,故意要检查外企工作证。她没有外企工作证,于是在大门口僵持了起来,进进出出的人就像看大街上耍猴的那样,个个都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作为一位女性,她的内心充满了屈辱,充满了无奈,可是她知道这份工作得到不容易,没有发泄出来,可是她内心咬着牙齿在说:“我不能这样下去!”

  以后的另一件事情在她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有个女职员,香港的,资格很老,动不动就喜欢指使人给她办事,吴士宏就是她的主要指使对象。

  一天,这位女士叫着吴士宏的英语名字说:“Juliet,如果你想喝咖啡就请告诉我!”

  吴士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这位自以为是的女人说什么。

  这位女人说:“如果你喝我的咖啡,每次都请你把杯子的盖子盖好!”

  吴士宏本来是一个很会忍气吞声的人,这次女性的温柔全都不见了,因为她认为那女人把自己当成偷喝咖啡的小毛贼了,这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她顿时浑身颤栗,就像一头愤怒的狮子,把埋在内心的满腔怒火全部发泄了出来……

  吴士宏想:有朝一日,我要去管公司里的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外国人还是香港人!

  甘愿自卑,就只能沉沦下去,不肯自卑,就会产生无穷的推动力;吴士宏每天除了工作时间就是学习,就是寻找着自己的最佳出路。

  最终,与她一起进IBM的,她第一个做了业务代表;她第一批成为本土的经理;她成为第一批赴美国本部进行战略研究的人;她第一个成为IBM华南地区总经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南天王”……

  大概这些都没有多大意思,吴士宏还登上了IBM(中国)公司总经理的宝座。

  吴士宏为什么成功,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她从来没有真正害怕过什么东西,即使不会的东西也是这样。

  人就是应该有这样一点精神——不会的事情,难道你不会学吗?

  俗话说,坚持数年,必有好处。一个人只要肯花时间,即使智力平平的人也可以精通一门学问;一个毫无知识的文盲,也可以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文化人。

  控制自己的情绪

  会控制自己的人,才能掌控别人。无法管理自己情绪的人,他往往伤害的是自己,又得罪的是他人。

  商业活动中,常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们都知道,商业活动是带有很强的人情色彩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严重的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商业的声誉和成败。这时的你必须会运用“手腕”调整自己情绪,才能把事情办成。

  一天下午,一位外国人突然气势汹汹地闯进日本某饭店的经理室:“你就是经理吗?方才我在大门口滑倒摔伤了腰。地板这么滑,连个防滑措施都没有,太危险了,马上领我到医务室去。”

  见此情景,经理很客气地说:“这实在抱歉得很,腰部不要紧吧?马上就领您到医务室,请您稍坐一下。”

  外国人坐在椅子上,继续抱怨不停。饭店经理见对方已经镇定下来,便温和地说:“请您换上这双鞋,我已和医务室联系好了,现在我就领您去。”

  其实早在外国人闯进来时,经理已经看清他的腰部没有多大问题。所以当外国人离开经理室时,就把换下的鞋悄悄交给秘书说:“这双鞋后跟已经磨薄了,在我们从医务室回来以前把它送到楼下修鞋处换上橡胶后跟。”

  检查结果,果如所料,未发现任何异常,他本人也完全冷静下来,随后一同回到经理室。经理说:

  “没有什么异常,比什么都好,这就放心了。请喝杯咖啡吧!”

  外国人也感到自己方才太冒失了:

  “地板太滑,太危险,我只是想让你们注意一下,别无它意。”

  经理说:“很冒昧,我们擅自修理了您的鞋,据鞋匠说,是后跟磨薄以致打滑。”

  外国人接过刚刚修好的鞋,看到正合适的橡胶鞋跟时,对鞋匠高超的技巧大为惊讶,便高兴地说道:“经理,实在谢谢你的厚意,对您给予的关怀照顾我是不会忘记的。”于是,愉快地握手后,外国人再次向经理道谢,才走出经理室。

  经理送他出门说:“请您将这个滑倒的事忘掉吧,欢迎您再来。”外国人频频道谢,消失在人群中。

  从此,只要这个外国人到日本,必定住进这个饭店并到经理室致意。

  事情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当面对意外情况时,我们就应该运用“手腕”了。首先是不要惊慌,要冷静,再去解决它。这个饭店的经理,就是一个很有“手腕”的管理者,他懂得先以温和的语言将客人稳定下来,以柔克怒,再用周到的服务使一腔怒气化成满心欢喜,转祸为福,给饭店带来了很好的声誉。

  改造坏习惯

  快乐,永远是我们生活中的阳光雨露。要得到快乐,就要养成快乐的习惯,快乐不仅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

  我们的想法和习惯是结合在一起的。其中一方改变了,另一方也会自动地改变。

  提到改变习惯***或者形成新的行为模式,直至这种行为成为自动反应时,很多人都畏缩不前了。他们把“习惯”与“癖好”混为一谈。癖好是指你觉得有强迫性的行为,会引起严重的萎缩症状。相反,习惯是不需要我们思考的,这完全是下意识的自觉行为。

  我们的表现、感觉和反应有95%是习惯性的。钢琴家用不着“决定”该触哪一个琴键。舞蹈家用不着“决定”脚往什么地方移。他们的反应是自动的,不假思索的。同样,我们的态度、情感和信念也容易变成习惯的。

  我们只要来点“手腕”,费点心思做个决定,再练习或“形成”新的反应或行为,习惯就能修正、改变,甚至完全扭转。钢琴家要加以选择的话,可以有意识地决定按另一个琴键,舞蹈家可以有意识地“决定”学会一个新的舞步——而且没有什么苦恼。完全学会新的行为模式,需要的是不停的注意和不停的练习。

  你穿鞋时,习惯上不是先穿右脚就是先穿左脚。你系鞋带时,习惯上不是把右手的鞋带从左手的鞋背后绕过来,就是反着绕。明天早晨,你想好要先穿哪只鞋、怎样系鞋带,然后,你有意识地下决心在21天里形成一个新的习惯,先穿另一只鞋、相反的方向系鞋带。每天早晨以特定的方式穿鞋系带,用这种简单的举动提醒自己;在这一整天里都要改变其他的习惯性思考、感觉与行为。在系鞋带时对自己说,“今天我以一种新的、更好的方式开始。”然后,一整天内都有意识地下这样的决心:

  我要尽量精神愉快。

  我对别人的感觉和行为要友善一些。

  我对别人及其错误、失败和过失要少苛求,多容忍。要尽可能从最好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行动。

  我要尽可能地表现得对成功有把握,觉得自己就是我所希望的个性;我要练习在“行动”和“感觉”上都像是个新的个性。

  我不让自己的观念给事实蒙上一层悲观或消极的色彩。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的反应要尽可能地冷静和有理智。

  对于无力改变的那些悲观的和否定的“事实”,我将完全不予理睬,拒之于头脑之外。

  简单吗?当然简单。但是上述行为、感觉和思维方式的任何一种都会对心态产生有利影响。坚持练习21天,“体验”这些步骤,看一看信心是否会增强!

  成功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你应该承认不是别人和环境,而是你自己的所作所为使你能获得成功。你将不再安于生活的现状,也不再指望一些奇迹的产生。

  你已明确,正是你自己必须去干些什么,以便抓住获得成功的机遇。你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种改变也是一种挑战,你必须放弃习惯了的一些东西,而去经受一些你所陌生的东西。

  改变是艰难的。当我们被要求除去那些我们所熟悉的思想和感情时,都会本能地加以抗拒,尽管我们也承认自己身上那些习惯是有害的。

  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试图在一夜之间变得成功,我们将只会再一次面临失败。改造我们自己那些妨碍我们成功的习惯是我们值得庆贺的第一个成功。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