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晒后假日:在夏阳明媚的航程之后,刺眼的光线终于吞噬了他(2)

  生存与放逐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概括父亲的形象,那便是无所适从。他儿时并不幸福,当他被问到自己的11岁时,他选择沉默地面对至少不那么不开心的11岁的提问的女儿。他英年早育,生活潦倒,这已经奠定了他全部生存背景的总基调。因此,他远离人群,不想在人前露面。他远离故乡,离开“阳光不够”的苏格兰,并且认为自己很难再回归故里。在我的理解中,故乡永远与个体的生存状态是高度关联的,如果一个人认为回乡是值得逃避的,那么他事实上也在灵魂上选择了与那些维系其最本质部分的东西相切割,因为他甚至连重新捡起自我的勇气也已经丧失。这样的心态与他在潜水的地方碰到的小哥不同,与Sophie也不同,他们是父亲的映衬。

  另一方面,他沉入神秘力量中,企图为自己的人生寻找哪怕一些许确定性,摆在他桌子上的书是《诗歌、故事与写作》、《如何冥想》和《太极》。也许舞池的意象也恰恰是在对应,在他沮丧孤独的生活中,他唯一释放自己的机会便是如此,在抽烟之后随意摇摆,在舞池之中任性舞动。他甚至在花钱的问题上相当令人疑惑,父亲为什么要花850英镑买下一条地毯?我个人的解读是,他希望为这次难忘的旅程留下一个纪念物,它重要到值得让他付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数字。还有一点我有些不确定的是,父亲喜欢女生,但也和一个叫Keith——男生的名字——“有新的进展,虽然并没有想清楚,但在考虑一起租房”(事实核查请求)。

  父亲努力过,至少在这段不长不短的旅行中,他没有延续他自己父母带给他创痛,而是始终面对女儿时,尽量承担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武装一幅看似可继续维持的形象——尽管此种维持是不堪一击的,乃至是筋疲力尽的。我们看到父亲在听到人们对他唱生日快乐歌的时候,眼神里完全没有喜悦,而是无比的沉重和凝滞,随之而来的便是他赤身***地痛哭和崩溃。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最终耗尽了自己的能量:Aftersun,在夏阳明媚的地中海之后,救赎的、刺眼的光线终于吞噬了父亲。

  舞蹈与死亡

  这里不得不提到以一种非常突兀地方式贯穿全片的闪动影像。“舞池频闪”的主角除了父亲以外,他对面的其实是长大后的Sophie——其实在观影的时候,我一直以为那是母亲。确实是Sophie,而这也给出了更多可以分析的可能。舞池频闪出现若干次,第一次在片头,第二次在快乐的潜水后,第三次在夜晚的争吵后。最后一次则是在临别前的一个夜晚,父亲拉着Sophie加入了一个舞池,与此同时,画面又切入频闪当中。

  舞蹈的意象究竟意味着什么?从画面而言,舞池的画面闪动频率非常高,以至于我必须下载影片并且不断暂停才能大致看清舞池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或许这并不重要,导演至少希望传达父亲精神状态的混乱。因此,舞池频闪的主体可能是父亲,在他吸食致幻物之后,在他反思悲惨的人生时,在他的梦魇里,他绝望地舞蹈,他也只能舞蹈。

  但如果细致地分析,在最后一次频闪中,舞池中的成年Sophie似乎在人群中寻找父亲,靠近父亲,又朝着父亲怒目圆睁地大喊,把父亲用力推开,最后却紧紧抱在一起。对于一位生长在如此特殊的家庭中的孩子,无论是渴望靠近的心情,还是愤怒的心情,都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舞池频闪的主体也可能是Sophie,当他回想起父亲,一个她希望救赎的人时,她希望进入父亲嘈杂的精神世界中,摇醒父亲,拥抱父亲。

  在最后一次舞池频闪的最后,镜头中先给了父亲一个画面,然后是Sophie的渐远画面,最后Sophie变成了少时的样子。在个人的解读中,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对父亲死亡场景的意象化处理:Sophie的救赎并没有成功,父亲最终选择离开世界。最终的小Sophie形象,则可能暗示,正是那个看似融洽欢乐的假期,成了使父亲最终无法承受生命之重量的时点。

  父亲的死亡宿命,事实上在电影的各处已经多有暗示:他在与游艇男子的攀谈中自称“能活到30岁已经很惊喜了”;他在过马路的时候任步伐点动,险些被大货车撞上;他在卫生间里将浸水的毛巾捂住口鼻,身体微颤;他站在阳台的栏杆上,颤颤巍巍,张开双臂;他在寻找Sophie的夜晚独自在夜里走向深海——随后是画面的全黑。

  成长与留白

  影片一个值得分析的地方是Sophie与父亲似乎有着同构的心理状态。在第一晚Sophie沉眠的镜头之后,紧接着一个次日白天父亲以同样的姿势趴睡的镜头。导演似乎在暗示一种通过基因遗传的悲剧。至少影片并没有给长大后的Sophie一个积极的描写,而她阴郁的脸也与她少时的灿烂形成对比,不禁让人扼腕。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或者至少作者倾向于引导我们思考的方向,是父亲的死亡。或许她没有想到,那次在海边的陪伴,或者是某次难忘的旅行,成为她与父亲的最后一面。



作品集晒后假日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