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用之人(4)
时间:2023-04-17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而最好的执行者却想:“做就要做好,完成之后要多做检查,万一出现纰漏,不仅耽误时间,也给下一步执行造成影响。”最好执行者完成得最出色,交给领导的是一件无需修改的“工作成品”。 冯健是新华社的副社长。 冯健大学毕业之后,就在新华社做起了编辑。 编辑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冯健对此很感兴趣,所以就此别人多一份认真和耐心。精心编辑出的稿子往往能得到采用或刊登,经他过手的稿件大都能成为优秀的文章,正因为这样领导格外看重他。 冯健编稿时非常细心和严谨,每次都要把编辑的稿子通篇阅读至少三遍。阅读第一遍时掌握全文的内容与结构,再逐步查找稿件中的不足或写得很好的地方,然后构思如何删减或增加。第二遍,思考如何在原稿上再加工,查找漏掉的错误。第三遍,仔细复核,对比原稿和鳊辑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足的地方。 就是这样至少三遍的详细改稿过程,让冯健编辑出来的稿子比原稿质量好,编出的稿件都是自己再三复核的,绝没有问题遗漏。 这是一种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的功夫,一般人编辑稿件时,能有这么细致吗?能对自己有这么严格的要求吗?一般人都是编辑稿子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稿件质量都可能过不去,而冯健不仅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做,还再三复核,这是保证执行质量、执行到位的根本。 有能力的执行者不一定是做到最好的,但做到最好的往往就是有能力又好用的执行者。 任何岗位的执行者都要对执行高标准、严要求,一步到位。如果执行不能一步到位、一做就好,反复修改必然要让领导认为执行力差;如果执行检修工作不能一步到位、一做就好,总觉得还行、还可以,一旦出现纰漏恐怕弥补损失都来不及。 保持做人的本色 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行色匆匆,似乎有永远做不完的事,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如果你走上前去,随便问一个从你身旁擦肩而过的行人:你活在你真实的生命里吗?对方给你的也许是一脸的茫然。在在这个充斥着物欲与变化的社会中,许多人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当儒雅的学者离开大学讲堂到潮起潮落的商海里去搏击时,当富于激情的诗人丢下自己的笔沉浸于股市行情的跌宕起伏时,你不禁要问:他们快乐吗?他们有自己的归属感吗?当他向你呈上前缀着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头衔的名片时,你是羡慕他的成就,还是遗憾他的缺失? 一位作家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到一所寺庙里去吃了一次斋饭。席间,他问僧人寺庙的斋饭为何这般清淡?为什么不多放一些作料?为什么不把油盐放重一些?老僧指着桌上的一盘青菜笑着说:“世上人人都吃青菜,可是又有几个人品尝出了青菜的味道?要想品出青菜的味道,只要将其洗净放在清水里煮便可,这样我们吸取的才是青菜真正本色的营养。而世人席间所吃的青菜,看似做法讲究,五味调和,味道鲜美,其实,他们尝到的不过是青菜的作料的味道而已,满意的不过是厨师精湛的技艺而已,至于青菜的味道,他们并没有品尝到。” 老者的一席话,道出了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所疏忽和遗忘的“本色”。是啊!在如今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要都刻意地给自己加点“作料”,粉饰自身。虽然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需要,然而,正因为人人都戴着面具,我们正渐渐地失去做人真实的一面,很难体会到真实给我们带来的美。 真实是难得之美。当我们与自己内心和谐一致的时候,当我们与同样真诚直率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真实的。真实就像循环的能量一样帮助我们充满活力。 除去面具,回想你觉得自己“真实”的时刻。想一想你有哪些尖利的、脆弱的,或者需要小心保存的地方。你是不是很容易发火、受惊或者期望别人按照你的意愿做事?改变这些行为的一个办法是把它们说出来。我们不一定要做完人;相反,承认自己的不足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实,也更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保持做人的本色,就是不要丢掉自己真实的一面,用你真实的一面去体察,你就能够透过肤浅的表象,看到实质。 随着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真实,我们越来越能够发现表面之下的灵魂,不再担心年龄、外表和日渐稀疏的头发。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精神的美。 一个人最为看重的幸福和成功只能从自己生命的本色里去获得。富翁看重金子,而本分的庄稼人却看重脚下那片拴紧他们灵魂的土地,因为他们深信“泥土里面有黄金”。 失去本色的人生是灰色的、无光泽的人生,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