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的道路
时间:2023-04-14 作者:邓友梅 点击:次
2013年散文排行榜(全文在线阅读) > 我走过的道路 老朽八十有二,脑细胞退化,近老年痴呆,为少闹笑话,少说错话,正自令封笔,落得个自在,好友周明突然来电,要我写篇稿子谈谈“走过的路”。我说我已作了封笔决定,他说决定很好,但要写完这篇再执行。友命难违,可是走八十二年的漫漫长路,回头望去曲折遥远,都找不出路口来了。从哪儿说起呢? 我祖籍是山东省平原县,就是当年刘备当县长时,发现有人刺杀他,吓得从城墙下水道爬出去的那个平原县。虽然刘备当了皇帝以后,在下水道口上雕了“龙门”两字。可当地人民的生活难度一点也没改变,闯关东成了改变生活唯一出路。我父亲十一二岁时就随着乡亲下了关东,在东北拉洋车时,被一个奉军军官叫去给他拉包年,给予士兵待遇,从此当上了东北军。直奉战争随奉军进关,到了天津,在天津结了婚。奉军返出关外时他开了小差,留在天津打工,所以我1931年出生于天津。在天津长到十二岁,上高小一年级时,我爹和日本工头打架遭到追捕,全家就逃回了山东老家,我从这里走上“人生之路”。 在老家要继续上学,我村没学校,姑姑村里有所小学。我就住到姑姑家上学。姑姑那村较大,东头有汉奸据点,驻着伪军和“区公所”,姑姑家和学校都在西头,夜里有穿便衣的八路军和侦查人员来去。村人都热情接待。但学校却只有初小一二三年级。老师听说我已上五年级,在课堂上没什么可学的,就叫我帮着写黑板报,看学生作业,他们从中辅导我。这些事都是在教师工作室做,我也就知道了他们在课堂外的活动。 我只读过4年小学,我读小说是从看张恨水、刘云若的言情小说和《十二金钱镖》等武侠小说开始的。我1l岁从出生地天津回到故乡山东后,由于故乡是抗日根据地,在党的抗日救国号召和教育下,我12岁就参军当了交通员。只干了一年就赶上精兵简政,部队发给我家40斤小米几丈粗布,令我复员,并要我尽快离开老家,怕鬼子扫荡抓住我。既是为了我的安全,也是怕我经不住考验。我就到天津投亲,从此流浪在天津街头。碰上街头有打着旗招工的,不讲条件也不要铺保,我见机会难得,求着人家把我收下,谁知拉上船就被送到了日本。干了一年多。美国飞机把日本工厂炸毁了。没活可干,日本人又把我们送回中国,打算叫我们再在他们在中国的矿山上劳动。中国人回到中国后就有办法了,我在几个大工人带领下就逃出工厂参加了新四军。 我在天津流浪时,街头有出租小说的。租一本小说一天才收几分钱。我打零工吃饭,别的娱乐玩不起,只有租书还租得起,就读起了小说。为消遣读书,又没人指导,唯一的选择就是好看。《薛仁贵征东》《江湖奇侠传》《红杏出墙记》《旧巷斜阳》,碰上什么看什么。看着好看就看完,不好看第二天换一本。就这样开始养成了读书报的习惯。 在日本当牛马,见不到中文书报。回国参加新四军后,一开始在连部当通信员,见到书报真是如饥似渴。我当通信员,营长见我爱读书挺高兴,不光表扬我,到团里开会时还专门上宣传科替我找书,日本投降后部队要把一些没机会上学的小同志送进学校去补习文化,营长抢先要了个名额,把我送进了根据地一所中学脱产学习。可我当兵当野了,穿一身军装跟人家老百姓孩子一块坐在课堂里念书,怎么也坐不稳当。碰巧军文工团排戏缺少个演小孩的演员,找了几个孩子面试,人们见我会说国语,脸皮又厚,而且是部队送来代培的,没有军籍问题,一张调令我就成了文工团员。 小孩的戏不多,没戏演时我管小道具——点汽灯,最多的是爬在幕后小声念剧本给台上提词。这样人家演一个戏我等于念了一个剧本,念多了无意中受到了编故事、写对话的熏陶。那时演的戏多半是小歌剧和秧歌戏,于是也学会合仄押韵。解放战争打起来后,文工团开到前线做火线鼓动工作,不能正式搭台演戏了,只能在战场作即兴演出。行军时部队走路我们就站在路边唱歌数快板。看到什么要现编现演。我们新四军文工团许多演员来自上海,成本大套地演戏是专家,可没干过火线鼓动,不会扭秧歌,更不会编快板,我就靠我提词学来的本事试着干。看见从路上走过来的是炊事班,我就打着板儿说:“炊事员真能干,又做菜来又做饭。同志们吃得香又香,又打鬼子又缴枪。”团长一看我比上海来的大演员还编得流利,以后除了点汽灯,还叫我参加编写小节目。有回我数快板被前线报纸编辑听见了,他说:“喂,你编的这段还不错嘛,把它写下来交给我好吧。”我说:“我会数,但有的字我还写不出来。我说你记行吗?”这样我说他用文字记,他拿回去过两天在报纸上印出来了。那位编辑又拿着花生、柿子来找我说:“这是你那篇快板的稿费。不过这稿子是我替你写成文字的,还给你作了挺大修改,得咱们俩一块吃!”这就是发表的处女作和拿到的第一笔稿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