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决不容忽视(7)
时间:2023-04-05 作者:刘文清 点击:次
在小说《牛虻》中,青年时期的亚瑟,是“长长的睫毛”,“纤细的手脚”,“静静地坐在那儿,大家准会当他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他的性格和思想也同他的容貌一样天真、稚弱,“只要把他手里的放大镜换成一个十字架,把他身上的短衫短裤换成罗马人的大法衣,就可以画出一个完完全全的形神毕肖的早期基督徒来”。然而,13年后,成年时期的牛虻却是判若两人,他“目光锐利,脸孔黝黑,脸上有一道可怕的刀伤,简直像一团永远喷发不完的烈火”。而他的性格,正像琼玛说的那样,“那种沉着的顽强性差不多是无穷无尽的”。前后相对照,这是多大的变化呀!社会的复杂有时让你对自己的人生都难以把握。 1990年临近年末,根据钱钟书先生40年代写的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反响强烈,在全国形成一股“围城热”。大家不满足于看电视,纷纷寻找小说原着阅读,使得小说《围城》一时洛阳纸贵,到处脱销。就在这片热潮之中,当众多记者涌向钱先生住处要求采访时,却遭到了他的冷遇。当剧中男主人公的扮演者、着名演员陈道明兴冲冲地去拜访钱先牛,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与感受时,没想到钱先生却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对此剧未置一词。几十年的坎坷经历、沧桑变故、风风雨雨,这些社会的负面影响都使钱老早已深谙世态炎凉,对名利之事毫不关心了。 上个世纪20年代,一个青年从美国来到巴黎。他出身于美国社会小康的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好胜心十足,做着英雄梦来到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负过伤,也获得过军功章。可是战后的经历,使他从“英雄”走向“平凡”,传统的梦幻破灭了。失业、挫折、幻想、失落……,他写出了第一部反映战争对青年价值观巨大冲击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当时巴黎的艺术家沙龙女主人斯泰因女士对他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为20年代西方社会对战后青年的流行称呼。老一代的人认为他们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只知道酗酒、跳舞、画那些让人看不懂的画,粗野而荒谬。如果说“迷惘的一代”还只限于由20年代那些聚集在巴黎的青年艺术家独享,那么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在度过艰苦奋斗的经济恢复期之后,许多成年人便对50年代的青年表示失望,因为他们不再渴望冒险和战斗,不再奉行克勤克俭、勤奋工作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变得追求安乐和享受,于是被称为“享受的一代”、“自我中心主义的一代”。60年代和70年代,冷战和局部冲突使青年们感到厌倦,从嬉皮士到雅皮士,从迪斯科到摇滚乐,青年被视为“迷失的一代”、“无可救药的一代”。 所以,现实社会的复杂在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同时,也对青年人的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相伴随的就是,如果青年人不能及时地适应这种变换了的社会要求,就极有可能遭受挫折与失败。比如说,现代社会对于青年***观的高要求就可能是引致青年婚恋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原始社会初级阶段,人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生存——本身的生存和人种的生存。前一种生存依靠劳动,后一种生存依靠繁衍。人的性意识直接与繁衍后代相连接,因此,当生理成熟有了性需要以后,便产生性结合,生子育女。所以,那时候无所谓青春期,也没有青年阶段,人只有童年和成年两个阶段。人的平均寿命大约在30岁左右,所以也无所谓老年。当时的社会处于蒙昧状态,还没有建立起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伦秩序,性成熟驱动下的情感冲动表现为野性的交欢欲望,求偶只是生物的本能而已。 3.性意识性冲动期 随着文明的建立和发展,随着人的社会性的高度发展,那种原始的、本能的性冲动越来越受人伦规范的限制,受人的意识的支配。两性结合不仅仅是生物需要,更是一种精神的需要,因此,性意识作为两性相吸的潜在动力,最终是要受人的社会意识统辖的。青年学研究表明,直到20世纪前后,才有了青年这个群体,这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一家一户自然经济的小农生产状态中,孩子到了能劳动的年龄就要跟大人一起下地干活,十五六岁便要由大人为其婚配。工业社会到来后,机器生产导致了城市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的精细及劳动效率的成倍增长,要求就业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失业队伍也在逐渐扩大。于是,普及教育、禁止雇佣童工等社会规范出现了,人在身体发展接近成人但又未进入或刚进入成人社会这一阶段被分离出来了,这一阶段就是“青春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被称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