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品清明
2023-03-03 网友提供 作者:路志宽 点击:次
清明节,永远都是文人墨客笔下书写最多的节日之一。而自己初识清明,也是通过儿时背诵的杜牧的那首古诗知晓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于是一首诗将这清明时节的景象鲜活地跃然纸上,让我在这些诗句里,看到了一个细雨纷飞行人上坟孤客问路牧童遥指的场面,而这清明雨这杏花村,就这样在我的心目中被定格成一个个永恒的经典形象。
其实,古人对于这清明节的书写,除了它是一个节日一个节气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情结,是生者对逝者的追思祭奠,是血缘根脉在心中的传承,是情感的寄托与延续。 清明节是一种被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风俗,清明扫墓,也是一种习惯,像是穿衣吃饭一样,到了这一天,不用任何的提醒,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自己先人的墓前祭奠。古时的人们,在清明节这天,除了扫墓祭奠之外,还会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和放风筝,而这些在古人的诗词作品里,都有着记载和体现。像冯延巳的“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细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像程颢的“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像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也是乡愁的载体。这让我想起那首最著名的苏轼的作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心啊,痛不痛?人啊,凄凉不凄凉?是啊,生死两茫茫,天人永隔,此一别死生不复相见,这是怎样锥心的疼痛,恐怕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能真正体会得到的。也许此时啊,“惟有泪千行”,这无声的表达,胜过千言万语。 清明还是一幅春色图,这是真的,不信你听,“杏花枝上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欲问当年沽酒处?竹篱西去小桥东”,杏花开,春风暖,十里烟村花中藏,竹篱矮,小桥卧,一人天地独行客,这画啊,美不美? 在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中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怎么样?读着这样的诗句,是不是连自己都心情,都跟着放松了许多,仔细品味,你就能从这样的词句里读出一种闲适的韵味儿来,而这些才是一首诗词带给人最美的东西。 清明节,一个节日,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情愫,它在人们的心目中或喜或悲或忧愁或沉重或轻松或闲适,其实,清明就是清明,也许真正不同的只是人们的心情吧! 在古诗词里品清明,品味出的是一个民族深厚的情感,品味出的是一个节日的文化底蕴,品味出的是一个节日在中华古诗词作品里成就的经典,品出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心灵的皈依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