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踪飘千里(2)
时间:2023-02-28 作者:谢丽 点击:次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陆游一生可谓羁旅坎坷,饱经磨难。千古的情话,已经悠悠不可追了。可对于唐琬,陆游终还是难以忘怀。如此看来,圣贤人的情丝也是不那么容易被斩断的。只是,斯人已逝,后来的牵挂和追忆,一切都成了空吧。空,也空劳了后人的牵挂和追忆。 “叛逆”的读书人 2006年的秋天,我终于有机会到江南一游,“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用诱人的笔墨,展现出了江南水乡的迷人风采。江南的美景撩拨着我蠢蠢欲动的心。“梦里的江南,魂牵梦绕的地方。”今天,终于起程了,我兴奋地坐在奔驰的火车上,感受着这江南地北的差异。 位于绍兴市鲁迅中路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从12岁起,开始在这里上学,得到寿镜吾先生的启蒙。第二年的秋天,鲁迅的祖父因科举贿赂案被牵连下狱,少年鲁迅便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曾经一度中断。直至1894年夏,才返回家中,仍到三味书屋读书。大约在1898年,他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的前半年才离开书屋,少年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大约6年的时间。可以说,三味书屋留下了少年鲁迅的忧愁和烦恼,成长和欢笑。而三味书屋的某些精神品格,不知是出于历史的机缘巧合,还是鲁迅先生的自身抉择,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今天的三味书屋,大体上还保持着当年的旧貌,一间朝阳的南方民居式建筑的屋子里,有十来张桌子。与今天的中学教育不同的是,那时候是学生们自己从家里带来书桌,到老师的家里来上课,所以整个“教室”里的课桌,看起来颇不统一,参差不齐。鲁迅的座位就在靠东南墙角的位置,这让我疑心他当年是不得先生青睐的学生。或许是家庭突遭变故,每天太多的时间用来替父亲买药,还要不时地为自己的家境分忧,鲁迅的学业受到影响。但在另一方面,也加速了他对清末动荡不安的社会的理解。我想,那个时候的鲁迅先生,一定是个沉默倔强的少年,他那凛凛然的硬骨头,和反叛的气质,在这个“三味书屋”的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吧。 三味书屋是由寿氏家族办的私塾学堂,有着自己的办学宗旨与极其严格的教学方式。还在清朝嘉庆年间时,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经商失败,他深谙官场腐败,宦海险恶,便立志办学堂,不再使儿孙涉足工商业。只不过,寿峰岚还在自办的学堂里立下规章:在三味书屋里只准教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古人留下的文学古籍。这也就意味着三味书屋不是为清朝培养当官人才而设,他的儿子云巢公,还用原来购买房屋时所带的一块匾额来阐明了这“三味”的含义,这就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在那个读书人对科举趋之若鹜的时代里,寿家的不仕科举,立足“草根”的精神,无疑是科举时代的一个叛逆。虽然作为一条家训,寿老先生大概也只能在自己的家庭内部讲起,但这种立足“草根”的平民精神,与寿氏家族注重对后辈读书人的培养,多少与寿峰岚老先生对封建时代的彻底了解有关。对一个家境殷实而又饱读诗书的家族而言,没有了科举的压力与枷锁,致力于教育事业,收获更多的是来自民间的尊重与荣耀。而后来的寿家成了绍兴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鲁迅先生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及他的同族兄弟,也都成为绍兴城中有名气和威望的人。这样看来,就不得不说,峰岚公的选择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决断了。 而鲁迅先生的“草莽精神”,“直面惨淡人生”的人生态度,似乎与三味书屋也有着一脉相承的聪明与睿智,甚至其精神内核,也有着同等的坚决。一个封建时代根深蒂固的主流价值倾向,就这样被他们从容地忽略掉了。但是,寿氏家族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不同,说到底也只是一般殷实的读书人家,文化视野和认知水平与鲁迅先生自然不能并论。云巢公提出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之意,有一种游离时代的蔑视与从容,这其实和寿家物质生活的殷实是分不开。当然,从反叛的结果上来讲,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无论是先前的寿镜吾老先生,还是后来的鲁迅先生,都是饱学之士。所以,这样的反叛,才是读书人的反叛,才是真正对封建文化有力的反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