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无果的重复:二十年前刺秦,二十年后刺秦桧【满江红观后感】

   前言《满江红》片名 书法家许静所题

  今年春节档十分“好看”,四片开分上7分,其中两部上8分,在近些年的春节档中算是质量拔尖的一届。虽同为一届,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同时,戏外的“好看”程度却高过于戏内。逆袭夺冠的《满江红》发疯式宣发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以。

满江红

  言归正传,说回国师的这部新作,我们还得从《三枪拍案惊奇》说起。

一、心结《三枪拍案惊奇》

  09年12月,《三枪拍案惊奇》甫一上映便惨遭炮轰,洪晃、韩寒等人更是直言不讳,大呼“烂片”。影片虽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观众口碑却一路下滑,不过,虽然骂声很大,但影片的票房竟一路上涨。这可让叫嚷着一枪一个亿的张伟平乐开了花,作为张艺谋幕后的重要合作伙伴,当初启用赵家班便是他坚决的主张。

  张艺谋亦不认为《三枪拍案惊奇》是一部符合自身艺术追求的电影。当初买下科恩兄弟《血迷宫》的版权时,他构思的便是一部中国古代题材的悬疑片,是走严肃路线的。之所以从构思到成片,越走越偏,是因为张伟平看见小沈阳在春晚一炮而红,看见了喜剧所能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与效益,便多次劝张艺谋启用以小沈阳为首的赵家班,将喜剧与悬疑结合,安插更多商业元素。

  在张伟平巧舌如簧的劝说下,张艺谋本着创新尝试的态度拍出了这部令影评人口诛笔伐的作品。

  随着《满江红》物料不断露出,从主演到题材,不禁让观众们纷纷联想起当初的那部《三枪拍案惊奇》。影片的相似度颇高,并非只是巧合这么简单。

  熟悉张艺谋作品的人恐怕并不陌生,尤其是涉猎商业片之后,其所拍摄的影片除了色彩运用与团体操这两大特色之外,“重复”也是其屡试不爽的核心元素。《影》重复《英雄》,《长城》重复《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十面埋伏》,而《满江红》则是在重复《三枪拍案惊奇》和《悬崖之上》。

之所以如此尝试,大抵可以归纳成两个原因:

  1. 对《三枪》成片不满,更多地对张伟平的强势干预不满,试图自证,将喜剧与悬疑融合的同时,试图保持对艺术水准的追求;

  2. 前一年《狙击手》排片遇冷,注入更多喜剧元素,同时也更多地向市场迎合,注入商业属性,是其迎合档期与市场的考量。

  《满江红》是《三枪拍案惊奇》的第四枪,张艺谋试图以此雪耻。

二、消失的电影感《英雄》上映二十年之际,于英国重映

  二十年前拍摄《英雄》刺杀秦王,而今拍摄《满江红》刺杀秦桧。

  当初张艺谋以一部《英雄》开启了中国大陆的商业大片时代,尔后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十分风光。虽然当初口碑平庸,但历经时间淘洗,该片口碑一路攀升,而今已然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同样是刺杀,同样有大义,为何《满江红》却被人诟病为“非电影”呢?

因为影片缺乏留白。

  对比《英雄》所突出的意境,本片显然被编剧塞得太满,从情节到台词,从制造悬念与揭示反转,编剧有太多事要做,观众无需动脑子,剧情推进全靠冗长的台词对话。张艺谋的对于一部影片的调度水准已无需自证,但在本片中其美学功力却无处施展,只得依靠频繁的正反打规规矩矩地讲清楚故事。

  影片中有许多情节,讲得太过于清楚,其实删去之后对剧情并不会有影响,甚至可以给到观众思考的空间,提升其悬疑性与可能性。例如:张大与刘喜生硬的长对话、张大与瑶琴突兀的情感戏、结尾处孙均过于累赘的自述等。

  缺失留白的影片,把故事讲得太实,则剥夺了观众回味的空间。电影对观众而言往往是“一次性艺术”,有更多可能性的影片才会令人更愿意去将其发展为“重复的艺术”。

  同样都是将故事内容构建于深宅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则将剧情与审美高度结合(私以为该片是迄今为止张艺谋导演生涯最佳的作品)。编剧陈宇曾在采访中透露,本片其实也曾有过类似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构想,但未成行。为何彼时能在一座大院中酣畅地发挥其显着的美学,而今大院升级,而美学不见。便是这个原因。

  缺乏留白,抹去意境。

1991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其次,突兀的喜剧包袱。

  在《悬崖之上》时,影片中就有令人觉得突兀的喜剧元素,影响了影片整体的严肃水准。

  本片虽然已是喜剧片,但在整个故事框架中,偶冒出一句突兀的喜剧台词,仍令人觉得尴尬、出戏。可见这样抖机灵式的片段与影片整体主旨并不契合。



作品集满江红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