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人生(12)
2012-03-25 本站原创 作者:如萱 点击:次
音乐教师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能歌善舞的,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知识面会相对窄些,部分音乐教师自己也这么想,只要我把音乐教好,知识面窄些也没有关系。其实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很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为师者如果不能让学生折服,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想法。特别是音乐老师要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永不贬值: 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组织、专业教学能力。笔者刚分配到学校的时候,一位老教师问我:你“吹、拉、弹、唱”应该都不错吧?我想这不仅仅是一位老教师的期待,更是学生的期待,回想自己大学几年学到的知识实在太有限了,站在讲台上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学生。是不是音乐教师会“吹、拉、弹、唱”就可以胜任课堂教学了?不,这些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是一种文化,她包涵太多内容了,要引导学生走在音乐的路上,更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工作、组织、专业教学能力,“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这“一桶水”所折射的道理显而易见。比如,在欣赏外国民族民间音乐时,仅仅让学生倾听、感受是不够的,教师要有跨文化的意识,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让学生了解历史、风俗成因,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尊重不同文化树立起民族观。 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使我们高尚”。我想说,如果没有一位道德高尚的老师的带领,学生也不可能受到真正音乐的恩泽。学生最初的崇拜是盲目的,在他们眼里音乐教师能歌善舞,多么美啊,一开始学生会关注音乐老师的外表、穿着,但只有当音乐老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座标点。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动,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正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伟大的音乐作品在这样的音乐老师的课堂中才会感染鼓舞学生,师生的情感才会找到共鸣点。 要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道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思想落伍。这一点及其重要。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们面对的是一天天成长的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如果我们以不变得“面孔”去面对渴望变化,新鲜的学生,结果会怎样?学生会枯萎的,因为我们不能给她们成长最需要的养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美容”不断吸取新知道充实自己。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都能别具一番神韵,别有一番风采。 音乐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这一方面是由教育本身的特殊需要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教师的良好风范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了这个吸引力,学生才乐意从情感上接纳老师。 音乐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生命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成长中的小树,青葱可爱又枝桠横出,他们渴望阳光、雨露、空气,应该给他们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我牢记“平等、尊重”这两个词,我觉得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为师的首要素质。作为音乐教师,因为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接触远不如其他学科的多,往往是担任很多班级的教学工作,一个星期每班只上一节课,甚至半节课。这样的格局势必造成音乐教师对学生的不了解,如果不是音乐素质好的学生,教师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姓名。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喜欢叫那些音乐素质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忽略了与其他大部分同学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谈不上平等,更谈不上尊重了。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如果树立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的意识,教师就会自然理解生命的独特色彩,教师就会平等地像保护自尊一样的保护学生的尊严,就会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就会等待学生的自然成熟。有了这样的意识,教师就不会刻意让每一个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同一方向前进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才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课堂也会生意盎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使命是关注生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广阔的音乐田园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更高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现机会和成功的喜悦,“以人为本”,让音乐教学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音乐教师必须树立服务的意识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是为学生的存在服务的.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是我们教师的天职,一切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为学生服务并不是剥夺教师的尊严,而是树立教师的威信,。记得有一次观摩课,听课的教师突然多了一倍,教室里没有座位了,这时开课的教师马上叫了几个学生去办公室搬凳子,只见那几个学生人手都两,三张地拖着凳子进来,笔者刚好坐在角落出不来了,当时的心情有些不自然,但后来的事更让我难过了,一部分听课教师没有位置干脆就让学生们挤着坐,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是腰酸背痛了,下课的是时候走路都有些变形了。虽然是这样的一个细节却反映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淡薄,其实,教师为学生服务,并不一定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就凝聚在日常的的点点滴滴琐事中,化解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比如,课堂上学生的笔掉地上了,我们帮忙捡起;黑板两侧回反光,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尽量照顾到所有学生的方便,等等这些看起来很不重要的细节却可以反映出教师有没有服务意识. 还有就是为教学服务,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些大家都懂,可是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教了之后才知不足,正因为有学生的不懂,才需要教师去教去引导.而教师强制的教几乎让学生完全丧失了表达自我真实相反的机会,特别是音乐欣赏课上,教师生怕学生不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而一味的解释,其实教师的这种做法已经剥夺了学生自己感受音乐的权利了.学生没有机会说,也说不出自己的东西了。经常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大多数听课教师会关注教师的表现,而忽略了学生获得了多少,本来说课堂上应该是教师配合学生的,可很多时候恰恰是学生在配合教师,这是本末倒置了。所以,教师一定要清楚:教就是为学服务的信念,将学生放置在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不是反过来用“死的教条”去束缚学生的发展。 能做到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获得了尊重和关注,因而也理解教师的用心,尊重教师的劳动,也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 当然,我这样一说,有人可能会发出感慨:太理想化了,太神圣了!是的,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过硬的自身素质、“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观念和服务意识就不能拿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也就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为了我们的课堂更生动,更为了学生的未来更精彩!现实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有的老师天生好像就具有亲和力,让学生一见就会喜欢,很容易与学生拉近距离,哪怕是第一次进课堂就能一下子赢得学生的好感,而有的老师虽然工作也兢兢业业,对学生也好像很关心,但给学生上了两三年课则始终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很难与老师之间敞开心扉,自由交流。我们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严重影响到你的教学效果。 不能赢得学生的喜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对学生是否有真情。假如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把学生当作情感交流的对象,不去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头,忽视学生存在,只顾传授课本知识的话,学生对你也必然是敬而远之,不会有真情。 其二是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的无所不知、高高在上。作为教师,知识面宽广当然是好事,能左右逢源、灵活驾驭课堂,让学生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有的老师恪守着师道尊严,生怕在学生面前露了怯,不会时也要装会,不懂也要装懂,对学生提楚你的错误或者反对意见会大发雷霆,将学生指出你的错误视为“犯上”,那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尽可能引导学生发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使教师有时候不懂(这是很正常的,甚至也可以有意让学生认为老师不懂),就像于校长的“有意暴露”一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暴露真诚,即使出了错误,也不影响学生对你的尊敬,学生反而会更加喜欢你,喜欢有你的课堂。 其三是教育教学脱离实际,空洞说较多,就书本论书本。有些老师的授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单纯就知识而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学生感到学习的东西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提不起兴趣,你在热情澎湃、口若悬河的讲,他依然可以心猿意马,人坐在教室,心却不知道驰骋在那里了。这样的课堂师生之间还是难以近距离。再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犯了错误,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是空洞说教,大道理多,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教学生听了自然反感。 其四是是否尊重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其独立的人格、思维与个性特征,假如你动辄对学生处以罚站、罚抄多少遍的作业、动辄发火、挖苦学生或其他形式的体罚,任你知识再丰富、学问再高学生也不会从心底尊重你、喜欢你。当你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你处处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处理问题时,学生也会更加尊重你、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和你传授的知识。 所以,要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知何时起,我就被音乐具有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对我来说,音乐正如情感的代名词。 音乐,情感的代名词。真正感受音乐,你会发现,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失意时的一把力量。音乐无国界,每个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经历,却常常被同一首歌感动着。你不仔细听,你也会被那轻快或是深沉的节奏所吸引,当你用心聆听的时候,你都会发现每首歌都是一个故事,每首歌都籍蕴着生活的无限宽广。用华丽丽的音符来悦动你自己的人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