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人生哲理 >

有张有弛:如何实现讲话的抑扬顿挫?(4)



    其实手势能够调动头脑中的形象这一功能,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人类从最初的爬行动物变成直立动物的时候,最开始就是把手解放出来,手不再需要负担行走的任务,也不用再依靠手来起到支撑的作用,并且手指能够灵活的活动。手作为人类第一个被解放的身体部位,促使他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首选工具。人们将通过眼睛看到的事物存储在头脑里,再用手和手臂的动作来传递不同的信息,形成外在的形象符号,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长久以来,就形成了人类最早的语言——手势语言。手势语言同时也促使人类看到形象,进而存储形象,最终形成手势表达形象,这早在人类进化初期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

    之后,随着人类的再次进化,口语就诞生了。口语相对于手势语言来说,具有更多更明显的优势。比如说,口语表达消耗的能量少,而手势语言消耗的能量多;口语随时随地都可以应用,不用考虑天气、环境的变化,但是,手势语言在黑夜的时候就没办法识别了,它会受到光线的影响。所以,遵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口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取代了手势语言,最终就形成现在的以口语为主,手势语言作为辅助口语的表达工具延传至今。所以,只要一做手势,眼前就会出现形象;看到了形象,就可以用嘴说出来,这种功能人人都具备,只在于有没有被开发出来而已。

    举个例子,“绿豆”和“西瓜”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的,人人都用眼睛看到过,用手摸到过的。这些已经客观存在的样子就是外形象,当“绿豆”和“西瓜”的形象通过人脑的记忆储存在大家的右脑中时,就成为了典型的内形象。

    再比如,李白有首诗歌《望庐山瀑布》,其中是这样描述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当中所提到的“香炉峰”“瀑布”“飞流”“银河”都属于客观存在的外形像,是人亲身看过或者通过其它像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渠道看过的场景,然后这些形象就通过记忆存储在人的大脑中,这就是由客观的外形像变成了人脑中的内形象。

    来做一个体验练习,试一试手势是否有调出形象的功能。

    用两种方式说这句话“绿豆那么小,西瓜这么大”

    第一种方式,直接说不加手势说。这样的结果就是,只是在单纯的念出文字并发出声音,语言没有调出事物的形象。

    第二种方式,边说边加上手势。在说“绿豆那么小”时,右手的拇指和食指靠拢,留出一点空隙,然后眼睛盯着手指,加上这个动作,马上就会给人们一个立体的形象,好像手上就有一颗绿豆一样,说起话来也是栩栩如生,充满形象感。在说“西瓜这么大”的时候,两只手夸张地呈抱大西瓜的样子,手掌伸开,五个手指向中心弯曲,这个手势一加,马上就能在脑子中找出相应的形象,这时候再夸张的放大声音,“西瓜”的形象马上就出来了,仿佛自己就抱着一个西瓜一样。

    但是,虽然口语已经取代了手势语言,但是,人类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仍然保留着手势语言这种传达信息的工具,说明它的表达形象的功能还存在,以至于保留到今天。

    方法三:包袱不断,才能给听众带来新颖和刺激

    【范例点评】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她在给小朋友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用相同的词。在说公主的时候,她会说公主很美丽;讲到月亮的时候,她会说月亮很美丽;讲到假山、湖泊、草地等等,都要用美丽二字来形容,其实形容词有很多,像是形容月亮的时候可以用迷人,形容假山的时候可以用高大,形容湖泊的时候可以用清澈,形容草地的时候可以用翠绿等等,这样才能形容出具体的形象,吸引小朋友听故事。

    有的人说话的时候,总是重复的说那些相同的名词。一个词说的次数多了,便缺少了新意,就好像有的人最开始用花比作漂亮的女人,那么他是聪明的,但是之后不断有人用花来比作女人,那些人还算是聪明人吗?哪一个人不是喜欢新鲜事物的呢?重复的使用那些相同的名词,只会让听众觉得枯燥乏味,听来听去都一样,没有新意,久了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感,非常乏味,就好比泡了几次的茶叶,味道越来越淡。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