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正能量(5)
时间:2023-01-03 作者:王保蘅 点击:次
是的,季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人,他从来不会介意自己或者对方的身份,永远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他人。他同情弱者,主动关心他们,同时接触不同行业的人,绝不会以世俗的眼光将不同职业的人分出三六九等,在他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 个人魅力的体现不仅在于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术素养,还需要个人在为人修养方面具备一定的深度。骄奢是做人的大忌。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其值得尊重的地方,富有个人魅力的人不该是高高在上,供世人敬仰、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应该融入大众,与普通人为伍,将他的人格正能量传递给所有人,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所有人。 清华人——“正义的使者” 德国着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震动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人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人们心中那崇高的道德准则。”坚持正义,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道德准则,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之中,正义这一精神一直被传承着。 我国近代史上着名思想启蒙家梁启超的着作《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只有少年们心存正义,这个国家才能正义长存。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清华人更是当代少年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正义的清华人是整个社会的良心,是社会正义和文明的化身,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未来。正如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正义之于社会的价值是居首位的。 我国近代着名的人类学家、现代考古学家李济先生,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他对于自己的考古工作有一句名言——考古先要有人品。确实,考古学家在工作中随时都能接触到无价之宝,历史上那些无法复制的瑰宝几乎都要经由他们之手,若是没有一颗正义的心,没有正直的人品,将可能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 李济先生早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后在麻省克拉克大学学习心理学,接着又在哈佛大学修人口学,并拿到了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人类学导师。李济真正参与考古挖掘是在1926年春天,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担任考古组的主任。1937年,在对殷墟的第15次发掘完成后,震惊世界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随着抗日战争的愈演愈烈,李济先生为了保护挖掘出来的文物不被战争破坏,他和几位工作组成员夜以继日地护送着1132箱珍贵的文物来到了长沙。但就在长沙暂住的3个月里,工作组的年轻人目睹了自己的国家被日本人侵略的场景,大家都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他们毅然决定投笔从戎,参加到抗日的队伍里去。李济先生也不方便劝阻,只好自己带着大量的文物来到了昆明,幸而在这里遇到了几个同仁,加入了考古研究的队伍。之后又因为战争的激化,时局更加动荡不安,李济与他的考古队伍,辗转来到了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在这个小镇,他们在一次搬运文物箱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一个装着人头骨和体骨的箱子,里面的人骨散落一地,被当地村民撞见后,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在战争中饱受煎熬的村民心里充满了恐惧,开始流言四起,村民们都说李济先生的考古队伍是专门吃人肉的组织。为此,李济先生和队友们引来了村民们的敌对和排挤。李济先生决定澄清这个误会,邀请了当地的官员和最有名望的乡绅座谈,解释他们的工作,讲述了研究人骨的意义,这才让村民们重新相信了他们,化解了一场暴力冲突。就在这场护送文物迁徙的过程中,身携无价国宝的李济先生一路上风餐露宿,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吃尽了苦头。而且,就在途中,他的两个孩子也因为路途颠簸,患病不治而亡,这件事情给李济先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无论是多么艰苦的情况下,他始终不忘自己的任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好地将大量珍贵文物保存了下来,为国家和民族挽救了一笔无价之宝。 清华人的正义之心不仅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所需要的,在当下这个和平的年代亦必不可少,正义一词也绝不是某个年代某个地区的一时流行,而是任何年代或地区都该崇尚的重要品质。清华人不但自己严格坚守正义,校方也竭力给所有的清华学子创造一个充满正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引导所有学生养成正义的批判思维和道德准则,让大家更为深入地了解什么是正义,怎样才是正义的行为,做一个“正义的使者”,将正义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时,在攸关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更应坚守正义,高扬道德的旗帜,绝不因一时的困难或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坚持,做出有悖正义价值观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