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
2022-12-28 网友提供 作者:笑君 点击:次
人生就像是一部汽车,一脚油门下去,便向前飞奔而去。 我这部车哟,跑了六十多年。即便,时急时缓,优优雅雅,基本没歇着。恰恰如此,倒觉着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仔细一想,应该是少了一个回望的过程。 掐指一算,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蹉跎了四十多年。虽然,文化知识孤陋,文学素养浅薄。却因为喜爱文学,愿意用最蹩脚的文字,尝试着心底里久久不能磨灭的文学梦想。于是…… 我的文学起步,恰逢文学复苏的季节,“伤痕文学”成为一个时期的标志。就我而言,文学的门还没摸着呢,居然也写起小说来了。而且,还一发而不可收,一两年下来,写出好几十篇几十万字的“作品”。当然,大多数都没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我呢?依旧是我,倒认为那是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当然,这份“收获”只是被合订起来的稿纸。一本一本的,装在一个纸盒里,如同两块砖头似的,沉睡在书柜的一个角落里。十几年前,我将它们翻了出来,并敲打在电脑里,形成了一页页的文档,还享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随后,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居然将其整理合集,以《曾经的岁月》为名,出版了。 出版了,也就出版了。依然束之高阁,没再过问。近期,无事时,随便翻看了一两页。不看不打紧,这一看倒吓了自己一大跳。有些怀疑,这是我写的东西? 这部《曾经的岁月》,选编了三十二篇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伤痕”印记较浓的篇章,二是乡俗民情里的故事,三是关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问题。 比如《波浪》,意思是人生之海洋里的万顷波涛在此起彼伏地滚动着。这篇小说,应该算是我文学起步的处女作。我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生活基本无忧无虑,更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灾难与不幸。却也在“伤痕”的氛围里,寻找着“落寞”的时光。应该说,这篇小说写得不成功。即便有故事,有人物,有情节,有……就是缺少气氛,也缺少震撼,更缺乏感情。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无力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比如《那年那事》,便是道听途说的一个关于“闹鬼”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因为遭遇了“不幸”,就用夜色作掩护,以鬼为“工具”,以同样的方式,尝试着对恶人的报复。当然,写的是鬼的故事,反映的却是社会问题。尽管是朗朗乾坤,红红火火的新社会,依然存在着一些令人头痛的事情。可以确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一切不良的社会弊端都将被彻底地铲除。我的故事,便是以此为基础,假设了几个特定的人物,谋划了几个不同色彩的场景,以求达到我的创作初衷。 比如《路》《煤城行动》等几篇,则完全是经济发展上的问题了。写这几篇小说时,我已经从工厂调入政府机关工作。我们机关是主管乡村经济的,尽管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却指导和管理着成千上万家的企业及商户。我是这个部门的一分子,不是官员,却也担负着不一般的责任。 我的上级,有局长,有县长,有主任,还有书记。我是做具体业务的,做得好不好,有没有成绩,自然不好说。然而,我的上级领导们,既有胆识过人,敢于大刀阔斧开辟新局面的;也有谨小慎微,只知道勤勤恳恳做事,被称之为四平八稳的人。我在这些人的麾下工作,不可能没有感触,也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于是,我有了张副县长、“老白毛”等人物的构想,也有了很多小人物的补充。尤其是“老白毛”这一人物,基本上是有一个原型的。这个原型,就是我到机关后的第一任局长。 这位局长的年龄跟我父亲差不多大,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基层招录的第一批“青年才俊”。他们的特点都非常地明显,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也熟悉地方的风土人情,对诞生的新中国充满着热爱与希望。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是基层的骨干,也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逐渐地进入到了上层机关,分别担任着不同部门的领导职务,直至退休。 “老白毛”是L局的局长,肩负着一方企业发展的重任。但是,在发展的思路与策略上,上上下下总是存在着一些差异。有人要加快发展步伐,尽快呈现出辉煌的局面。有人则要稳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走扎扎实实发展的道路。“老白毛”既熟悉企业发展的艰辛,又更加迫切地想要谋求企业稳妥的发展。这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也不能有太大的分歧。矛盾的交点很明确,也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主题。所以,故事也就从这里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