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长恨歌》随感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我读《长恨歌》是跟《倾城之恋》对比着来进行阅读的,因为这二者的主人公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种对比也更能让我理解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在文章的叙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琦瑶是个兼具美貌与聪明的女孩。在参见舞会的时候,尽管很少见识这样的场面,但她并没有露怯,也没有任何失礼之处。在被评为“上海小姐”的季后时,她从容镇定,表现出谦逊和自持,况且又有一定的眼力和情商。

  王琦瑶让我想到了张爱玲笔下的顾曼贞。其实王琦瑶比顾曼贞的状况要好很多——家境算不上贫寒,家里雇着娘姨,父母对她也是挑不出刺来。而顾曼贞则家境贫寒,有个做妓女的姐姐,姐姐夫妇对她虎视眈眈。

  顾曼贞对富少动了真情,王琦瑶对李主任却不是如此,李主任死后的时间里,王琦瑶心想的是那一箱金条。顾曼贞让人怜惜,有情人难成眷属是一种悲剧。王琦瑶说来也是让人可惜的,就好像美好花叶飘进了泥里,也是另外一种悲剧。但在我看来终究有些咎由自取的意味在其中,王琦瑶不选爱她的程先生,而是选择了上流社会的李主任,这是其自己的选择。

  王安忆写这篇文章写王琦瑶的故事,实际上更是在写上海这座城市。可以说,王琦瑶代表着上海中物欲横流社会当中的典型形象,她醉心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过着精致的生活,这种对物质的欲望以及对潮流的推崇是当时上海的真实写照,也表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繁华昌盛。解放后,上海这座繁华的都市变得沉静了,王琦瑶也逐渐收拢了与外界的距离,当一名普通的护士,闲时和几个牌友喝喝下午茶,过着平淡的生活。“文*”结束后,上海又逐渐变得繁华,王琦瑶再一次回到追逐潮流的路上。王安忆也是通过对王琦瑶和上海这座城市命运关系的书写,来表现上海所特有的文化,通过她把上海曾经有过的辉煌内在地展现出来,为已经远逝的上海旧文化形态唱了一曲无尽的挽歌。

  《长恨歌》其实很现实,其中的一切都是以利益为上。为了好的生活,王琦瑶心甘情愿将自己锁在爱丽丝公寓。为了自己的名声地位,康明逊不愿给王琦瑶一个名分。为了解决自己肚中的孩子,王琦瑶假意献身萨沙。故事中最不现实的是程先生,他热爱摄影,钟情王琦瑶,但又不愿强迫她。而最终他的结局是,成为文*最早的一批受害人和自杀者。

  也就是这样一部现实的作品,连离开都是轻飘飘的。李主任死后,王琦瑶没有痛哭流涕。程先生的死也没有影响到她什么。昔日好友突发癌症逝去,她连葬礼也未参加,阿二、萨沙,甚至于孩子的生父,都只是生命当中的过客,来过了又离开。贯穿着她一生的,是人与人之间暗潮汹涌的比较与斗争,是女人间九曲十八折的小心思。王琦瑶对吴佩珍的慷慨是因为对吴同情,与蒋丽莉的交好是因为蒋的讨好。严家师母的陪伴是因为同病相怜,既盼着她好,又盼着她不好。甚至连王琦瑶与女儿、与晚辈之间相处也是这样。

  最后王琦瑶也死了,死得颇为潦草意外,被珍藏大半辈子不舍得用的金条夺去了性命,徒留一个无解的凶杀案。

  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的悲剧仿佛顺理成章一样,从头到尾,从说弄堂的暗,“那暗是像深渊一样,扔一座山下去,也悄无声息的沉了底。那暗里还像是藏着许多礁石,一不小心就会翻了船的。”从说鸽群,“这城市里最深藏不露的罪与罚,祸与福,都瞒不过它们的眼睛。”都在暗示着悲剧早已注定。

  王琦瑶的一声都在追求一个美丽的梦,她追求情调,多情浪漫,始终向往着脱俗的爱情。从现实的角度讲,这些特点对于可以不断试错的阶段,是无可厚非的。少女时代的王琦瑶虽不甘于平凡,却不会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她心里总有一条顺其自然的信念,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她知凡事不可强求,自有定数的天理,她也知做人要努力的道理。”

  但她的方向错了,人的追求应当建立在自己努力提升价值的基础上,而非像一株菟丝子一样攀附在别人的身上,建立在别人基础上的富贵总归是如梦幻泡影一般,当别人离去,这美丽的梦也终究离去。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