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庄子与萨特

   在我看来,哲学的最大用处有两点:给社会和人生把脉,给需要的人开出方子。要做到这两点,庄子和萨特是最合适的人选。
  
  萨特曾访问过中国,并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赞扬新中国和劳动人民,后来一直对我国采取友好态度。虽然如此,他不一定听说过中国的庄子。但是,纵观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我们都能在庄子的论述里找到它的雏形
  
   庄子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距今两千多年了。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这种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理论根源。春秋战国的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生死、祸福、是非……等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总是萦回于哲学家们的头脑之中,庄子的相对主义正是从消极方面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苦闷。他愤世嫉俗,但又对前途感到绝望,所以只能在一种不分是非的境界中去求得安慰。他无限夸大了“玄同”思想,根本取消了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论,这与萨特的“世界是荒诞的”观点不谋而合。
  
  第二,庄子的相对主义,首先表现为否认客观事物的质的区别。他说:“莛与楹,历与西施,道通为一。”意思是说,细小的草茎和粗大的屋柱子,丑的与美的,从“道”来看,都是一样的,没有质的区别。庄子以此为例是要说明,事物性质的区别根本没有客观标准,完全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随着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而区别的。天地是先我而有,但也可以说天地与我 并生;万物与我是不同的,但也可以说万物与我为一,总之,一切客观事物的差别都不存在,都是随主观而转移的,相对的。这与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可以说是殊途同归。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相对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即所谓“逍遥游”。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待”,就是指人的某种愿望和要求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成为对人们追求“自由”的束缚。所谓“有己”,就是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和差别。“有己”的意识就使人们去区分是非、善恶、美丑,计较得失、苦乐、祸福…...从而引起了种种苦闷。在庄子看来,要摆脱一切客观条件的束缚,重要的是要摆脱个人肉体的和精神的条件的限制,真正做到“无己”。因为只有“无己”,才能做到无功、无名,才能“逍遥游”。我们可以把萨特的“自由选择论”看作是对“逍遥游”的另一种注解。
  
  对于生活在20世纪的萨特来说,他是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当然,他对马克思主义有许多曲解和误解,他认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应当包括存在主义。
  
  说到存在主义,我们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法国产生的这种哲学思潮,几十年来风靡欧美各国,并迅速流行到全世界。德国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发展了存在主义理论,后来萨特创立了法国的无神论的存在主义。
  
  现在人们所谈的存在主义都是指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中心是人,是人的存在,因此才叫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基本理论大致可简括为:第一,世界是荒诞的。在他看来,人所生活的世界是荒谬和肮脏的,社会的发展全无理性,是与人敌对的。第二,存在先于本质。萨特所说的“存在”,不是指客观实在,而是指“人的实在”,即“自我”,主观之我;而他所说的本质,是指个人现存的状态和规定性。人的本质是人先存在之后才有的,所以“存在先于本质”。萨特用这一理论否定了上帝的存在。第三,“自由选择论”。虽然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人生下来也是虚无的、荒谬的,但是既然人的本质、本性不是命定的、先天的,而是人存在以后获得的,因此人可以设想、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本质、行为,摆脱世界加之于人的荒谬和黑暗;而这种选择有绝对自由,不须接受任何关于人的普遍性及社会、道德准则之类的束缚。
  
  萨特是以真实为首要追求目标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社会现实和现实矛盾的反映。他的作品是现代和当代世界的一面镜子。它对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都从不同的侧面,或直接或曲折地作了反映和折射。第二,对人的异化的反映。在他看来,人本身的价值观念动摇了,人在与社会,与自然,与其它人及人自我的矛盾中发生了全面的异化。第三,对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心理的反映。既然任何意识或无意识都是社会存在(包括人本身的存在)的直接或曲折的反映,那么,他描写的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都不能不是当代社会的人们的意识形态、精神状态和愿望追求的写照。
  
  说完了庄子和萨特,让我们再回到现实中来,回到21世纪初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虽然我们没有恐怖分子的威胁,但却不乏“SARS”的恐惧;虽然没有经济危机下的社会动荡,但也受到兼并下岗的困绕;虽然没有尔虞我诈的市侩哲学,但也有玩世不恭的犬儒主义……这些都反映在以下几种社会心理中:
  
  第一,不安全感,或者称作危机感、威胁感。由于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使一般人们经常有危机临头的不安全感和惟恐大祸突然降临的威胁感。第二,无能为力感,无可奈何感。风云不测,命运难卜,生死无常,听天由命,这是又一种社会心理。第三,孤独感,空虚感。由于人有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们相互间精神上有隔膜,这种冷漠的人与人关系造成了人们普遍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第四,幻灭感和绝望感。由于在危机前无能为力,在甘苦境遇中心灵孤独,从而又形成了对理想、前途和一切传统观念的幻灭和悲观绝望感。第五,自我丧失和寻求自我的努力。有的人对人的价值、地位、存在的意义从根本上动摇,也有许多人不断地思考,寻求自我,重新发现自我。从这些心理状态中,我们不难窥测到当今社会的部分矛盾。
  
  目前,我国的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但许多人不会满足和迷惑于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经济的高度发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矛盾,就凸现出物压迫人、人为物役的现实,生活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条件下人与人的精神隔膜和互相敌视,就会让人们的内心感到空虚、孤独、消极、悲观,丧失理性和理想。那么,有什么好的方子可以治疗人们的精神溃疡和精神危机呢,在我看来,肯定不能千人一方,但“庄子”和“萨特”不失为一种选择。
  
  庄子认为,自从社会上出现了所谓圣人,圣人提倡仁义,推行礼乐,这才给社会带来不安和分化。其次,庄周做梦变成蝴蝶,飞来飞去很是得意,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的异化。最后,庄子以“无名”为理想人格,任为具有这些品格的人,可以在各种条件下不受限制地遨游,这就是庄子所幻想的生活境界。
  
  是呵,“人生天地之间,若百驹过隙,忽然而已。”既然如此,人就应该完全听从自然的支配,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社会上的名分,更何况,“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存在就即必须”是萨特的名言。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一切发生或存在的事都是合理的和应该的。人作为一定的存在方式投入世界,“懦夫使自己懦弱,英雄让自己成为英雄”,“他人就是地狱”……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改变它。人应该依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其自身,不需要完全接受关于人的普遍性及社会、道德之类的束缚,尽可能自由地去创造自身、创造自我的本质。只有这样,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才不会因为苦苦追寻而疲于奔命,到头来才发现,我们奢望的原是我们所拥有的,我们失去的原是我们不该得到的。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要好,须是了……”
  
  如果说,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指纹的话,那么,不同的哲学观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观。我想,单纯从精神世界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运行轨迹,任何试图去改变它的努力都是徒劳或无益的。



    作品集老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