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最重要的风水
2022-08-19 网友提供 作者:王小天 点击:次
本科加硕士,我在岳麓书院附近正儿八经地住了七年。七年求学生涯中,我虽无数次攀爬过岳麓山,但却从未涉足岳麓书院。我总觉得它近在咫尺抬脚便到,不知不觉中,便咫尺成了天涯。 此后工作繁忙,整日碌碌,更是少了参观书院的心境,所以一路错失多年,身为长沙人,当然不能和岳麓书院僵持太久,所以在去年一个暖阳冬日,我专程找了个日子,怀着圆梦参拜的心情忐忑前往,想要一瞻这所千年庭院的厚重之美。 对外地游客来说,岳麓书院或许只是一个景点,可是对长沙土著来说,岳麓书院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精神原点。作家何立伟曾将“湖湘文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长沙南门口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快乐文化,今日的湖南娱乐文化的兴旺便是证明;一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南近代历史上经世大才辈出便是证明。 岳麓书院虽然是湖南人所创建的,但是真正让它扬名天下的却是两个外地人。北宋开宝五年,时任潭州太守朱洞出钱建造了岳麓书院,恰好湖南湘阴人周式不想做官,一心向学,被朱洞请来做了书院的第一任山长。宋真宗赵恒是周式的粉丝,听闻之后立刻写下“岳麓书院”牌匾,以示支持。 又过了一百多年,靖康之耻一夜来,北宋突然变南宋,不过岳麓书院地处南方,仍然是赵宋的地盘。学者名人一看,天下竟有这等安静的书院,于是纷至沓来。在这其中,江西人朱熹和四川人张栻都是当时大儒,两人在岳麓书院公开论学,当场辩论,三日夜而不能合。慕名来听者络绎不绝,他们的马儿竟将岳麓书院门前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岳麓书院蹭着名人的热度,坐上了天下书院之首的宝座。长沙,曾经有古渡连接着湘江两岸,名字就叫朱张渡,纪念的正是八百多年前朱熹与张栻的这场旷世对话。 正是有了岳麓书院的虹吸效应,无数读书人纷纷来到长沙,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可以串起中国历史,比如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魏源、梁启超……原本远离中原区域的长沙因此人才济济,潇湘大地自此弦歌不绝,自成体系。历史总是伏脉千里,谁曾想到,当年这两个三十来岁的异乡人,竟为湖湘大地种下如此遒劲的种子,生生不息,终成震古烁今之势。这也再次彰显了一个大道:山龙水脉,九宫八门,人才是最重要的风水。人可以平山填湖,翻江倒海;人也可以拯时济世,立地顶天。 时光悠悠,一千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岳麓书院已经成了湖南大学校园的一部分,它周边也是高校林立,各地求学者来来往往,白发苍苍的教授和青春洋溢的学子擦肩而过,时不时也会有一些类似于“朱张会讲”的学术会议。假若朱洞和周式泉下有知,看到此景应当心生欣慰。 只是我自己心中不太欣喜,那日并没有真正进入岳麓书院。冬日暖阳之下,我来到书院大门外,抬头看见门前甬道上准备入院的人熙熙攘攘,中间不少人举起相机四处拍照,一看便知是外地游客。而不远处的草地上,成群年轻人横卧着晒太阳,满面享受之色,可能是附近的学生。此情此景让我心魔再起、突生疲倦,生怕敲碎一个美梦一样驻足不想再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转身而去。转身之际,书院大门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如同两团黑色的火焰闪过我的眼帘。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大修,山长袁名曜为大门撰写对联,出“惟楚有材”让学生们应对,有学生当场对曰:“于斯为盛。”这副对联隐隐透射着湖南人的自信和豁达。对我来说,穿过这八个字抵达历史深处还需要再等等。我相信,在先贤们温暖宽厚的目光中,我一定会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