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贤吏之道须“五常”(2)
2022-08-18 网友提供 作者:艺佳 点击:次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心存社稷、民生为念,关心民间疾苦,为民排水患、修水利、开仓赈灾,作出了许多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政绩卓越。他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他一贯的远大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他正直无私、坦率真诚、公正不阿是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的一生,就像自己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袖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也指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对人民的责任。 四、常怀淡泊之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为人处世的人生情怀,更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代贤吏的智慧穿越悠久的时光隧道,至今仍然在指导我们生活的方向,温暖着被尘埃蒙蔽的人心。淡泊不是安于现状,随遇而安,而是一种操守,一种立身做人之道。***总书记曾引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句,号召科学家们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强调“淡泊见初心”。 淡泊名利,就是“名利于我如浮萍”。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是社会各阶层和各领域的先进骨干力量,一定要常怀一颗淡泊之心,坚守做人的操守和从政的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克己奉公、甘于奉献。淡泊并不是“无为”,党员干部既要淡泊个人的功名利禄,也要负起肩上的公权职责,担起人民的福祉重任,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急关头能豁出来,扎扎实实干出实绩,实实在在让群众满意。 清代官员张伯行的一生多在繁华富庶之地为官,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保持着寒儒本色。他在《却赠檄文》中写道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句名言,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所以能成为一个好官,最重要的是他能以清醒的头脑、淡泊的心境面对纷纭的人和事。能远离浮躁、面对大众化的拜金热潮,退而避之;面对享乐思潮的诱惑处之若泰;面对风行的卖官鬻爵浊流不堪与之为伍,不为名利得失所困扰。一心一意摆准自己位置,当好自己的官,干好自己的事。 作为当今的党员干部要像清官张伯行学习,学习他凡事要做到公平正义,要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淡泊可以让人站得高远,淡泊才能分别轻重,淡泊可以让人更加明了自己身上的责任。有了淡泊的心境,你就能甘于寂寞,你就拥有了一种超然的精神境界,你就固守了心灵的平和安祥,在从容淡定中体味一种和谐与韵律。党员干部要学习张伯行,胸怀法度、善守其本,不为享受所累、不为名利所惑,时刻注意检点自己,不做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要真正地做到慎欲、慎微、慎独,甘耐孤独和寂寞,在孤独中磨砺自己,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五、常修清廉之德。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廉的基本含义就是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总书记指出:“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清廉也是为政本色。不受日廉,不污日洁。只有廉洁,才能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才能为政公平、理讼明正。江苏历代先贤的重要共性,在于“清正廉明,自奉节俭”。要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时刻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曾国藩的一生完美的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的理想境界。他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他有很多励志的富有哲理的名言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曾说:“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在《曾国藩传》中,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修身律己,清正廉洁的官场形象令人景仰。他所秉持的为政之道、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精华,贯穿勤政、清廉、戒贪等廉政文化思想之中,为我们党员干部作出了廉洁自律的榜样。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自律永远是时代的呼唤,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清正廉洁是为官之要,是每一个党员的必备修养。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清正廉洁,筑严思想政治防线,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底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奋发笃行中不断修炼自我,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永葆“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政治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