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杂文评论 > 影评书评 >

“神”不在“探”,大方开战(2)

  只从角色设计来看,这些真相的安排确实是给反面人物的行事动机,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同情度与可理解性,也为塑造角色立体度与深挖故事内在表达留下足够的操作空间,而韦家辉之所以做这种设计,其背后真正意图可能大家懂得都懂的。

  可是,作为编剧,韦家辉在对影片潜文本的设计期望是一回事,作为导演,他对影片的表文本的实际表现执行,却又是另一回事。

  (这造型是在干嘛?这是暗指?这是明喻?哈哈哈哈哈)

  在开头十分钟不到地交代完毕“魔警案”与“屠夫案”的信息后,”神探“组织就开始了血腥的报复行动。韦家辉作为导演也毫不遮掩地展示着他们的残暴行径,诸如分尸抛河、高空抛杀、生宰烹人、酷虐逼供、生滚沥青......他们有计划有预谋有针对性地进行犯罪行动,肆无忌惮地杀伤性武器,冷血麻木地伤及无辜、毫无敬畏之心地破坏社会安定以及侮辱和袭击警方。

  (中国人看得出韦家辉是想干什么,所以大家都不想说什么)

  而且在韦家辉的执导下,这些”神探“在执行此等丧心病狂的行径之时,完全就是往这丧心病狂的反社会形象的方向来发展。他们从未被赋予任何一个场景、或者哪怕一颗镜头是可以向观众展现出,他们如果还具备着常人的道德观念,就应该会诞生的一种合乎逻辑的情绪流露。

  其结果就是可能让一部分观众、至少我是实在办法与这些”神探“们构建一种共情的关系,甚至让他们给观众留下不可谅解的印象,成为观众积累负面情绪的目标。对于这样的角色,观众是不会愿意去为之追随的,哪怕在之后的剧情让我了解到他们的身份之真相本来就具备着浓烈的悲剧色彩,哪怕他们在穷途末路之时也同样会保护自己的兄弟以及爱人,我也并不会有什么同情可言,反而觉得剧作上让角色动机很鸡肋,效果上角色形象很幼稚。

  (类似这种镜头和情节如果可以再多一点,再分散一点,那么这个身份设定的作用会更好......)

  其实从结果往回倒退来看,有些地方真的很矛盾。韦家辉在前面花费如此长的篇幅,不遗余力地只去展现”神探“组织的凶残一面,却又在结尾之处,将所有罪状之根本指引向那个隐藏多年的纯粹”大恶魔“林峰的处心积虑。这一来前面对那些人所刻画的癫狂,倒多少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而至于如果觉得这样就想让林峰把这个锅给好好接稳住的话......哎,那我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装了那么久的好人的大坏人,到最后还是比较难以令人信服啊......装的就没啥意义)

  3.2|场景与主人公的矛盾

  和2007年《神探》一样,在具体情节上,刘青云饰演的也还是传统悬疑探案类型的主人公——这类主人公往往会在行事与思考逻辑上,有别于所有其他角色,绝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且必须向观众针对影片中所有的悬念伏笔,提供最为合适的理解或者最为详尽的解读。

  (比如观众往往以华生作为窗口,再听福尔摩斯重新梳理一次。)

  但是,在前文已经点名过,《神探大战》他真正的影片类型是紧张刺激的警匪动作片,如果要将一个类型的主人公放在另一个故事类型之中继续担当主人公,据我鄙见,似乎就只有两种方法:一、复合故事类型,给予这位另类主人公能发挥价值的空间。二、调整主人公,保全原故事类型的平稳构建。

  前者是风险越高但收益越高,后者操作简单但收益有限,而《神探大战》选择的显然是后者——虽然李俊(《神探大战》主角)与陈桂彬(《神探》主人公)都同样具备“看得见鬼"的能力,可是这一次在对这个“超能力”的内在逻辑上,韦家辉就做出了很大改动。相比较与陈桂彬,那非常暧昧的“我看得见人心里面的鬼。”,李俊眼中的“鬼”则并不需要多少理解成本,而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在设定上就已经更加明确。二、氛围以及叙事上并不强调“鬼”。

  (陈桂斌眼中的鬼其实非常难以定义,似灵魂、似人格、又似真的魔鬼)

  李俊的”鬼“,其实已经可以用心理侧写能力来理解了,“鬼”只是对这份侦察能力的一种可视化表达手法。他与已死之人或将死之人之间的对话、只有他才能看得见的怪物,都是可以理解成因为他的思考模式异于常人,比所有的警察更早地知道真相。刘青云演绎过程中那些“鬼上身”时刻,则可以理解成“代入人格法”,这是一种已经在诸多悬疑类型影视作品钟常见的破案手法,例如《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汉尼拔》《心战》等等......

  (别忘了,着名美食类美剧《汉尼拔》,其实是讲FBI心理侧写。)

  然而,刚才已经说道,”后者的操作简单但收益是有限的“。刚才所指出的,韦家辉对于“神探”主人公的调整,虽然的确是成全了影片在类型上的稳定构建,可又对主人公形成一种反噬,使得该类型角色其本身的戏剧魅力大打折扣。

  在前文已经指出,《神探大战》的叙事节奏,主要是由“神探”组织的开展犯罪行动来掌控主导,警方和李俊一直都慢人一步,而这个设计的目的就在于,让剧情有条件给重点的警匪动作戏建立起足够的空间。但相反地,观众则失去了很多与主人公共同思考和推理的空间,”整合线索、消化信息、预设推理“,这些基本的探案步骤,韦家辉选择了将其省略掉,取而代之的则是重复的”得出新结论,开展新行动“。

  (《神探》中的七鬼一直都是情节重心,贯穿始末,牢牢钩住好奇心。)

  我明白李俊眼中“鬼”的身份,因为“鬼”就是李俊推断出的已死之人或者将死之人,可是为什么是这个人呢;我看到”鬼“与李俊的对话,因为”鬼”告诉他的话的就是李俊在设想下一步的计划,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神探大战》中全片关于“鬼”的内容,在影片第二幕就已经结束了。)

  直接给出信息,马上开展行动,让动作场面能紧凑地上演,对于已经定位好自己是一部警匪动作类型的该片而言,重点打造影片核心这无可厚非。可是,好歹主人公毕竟还是个名副其实的神探啊,只有不停地向观众输出自己的结论,可却不顾及观众又是否理解你的结论,但不接受又不行。更何况,具体情节还要讲述警队又如何不信任李俊,并被真凶方礼信玩弄于股掌之中,这一来叙事又要被挤压。

  这种做法真的恰如它在影片中,李俊总是过于独断自我着魔破案,学不会警队内部相处与合作,被开除是真的不冤。过于紧绷的信息输出节奏,却不给予观众可以消化的空间,这种做法,说好听点是紧凑,说难听点就是胁迫了。



作品集神探大战影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