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作家笔下的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高考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高考对作家们而言,不仅是一次人生的磨砺和考验,更推动着他们慢慢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余华参加了恢复考试制度后的第一次高考,不过落榜了。对于自己的高考,余华在《十九年前的一次高考》一文中写道:“高考那一天,学校的大门口挂上了横幅,上面写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颗红心,就是说在祖国的任何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我们那时候确实都是一颗红心,一种准备,就是被录取,可是后来才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后一种准备,我们都落榜了。”后来,余华在卫生学校学了一年,然后分配到小镇上的卫生院,当上了一名牙医。空闲的时候,余华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大街,突然感到没有了前途。就是这一刻,他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写小说了。

  方方1974年高中毕业后当装卸工。回忆1978年参加高考,方方在《高考经历》一文中说:“我家离考场挺远,每天一早出门,中午还回家吃饭,连续往返了三天。当年社会上对待高考真没现在这样兴师动众,就跟平常一样。考试中,监考老师不时停在我的位置上看我写。考完最后一门,他说:‘这个教室里我估计你能考上。’不知道这位老师是谁,但他的话给了我很大信心。”果然不出那位监考老师所料,方方顺利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同年开始发表作品。方方说:“感谢高考,让我实现梦想,也让我有了现在这样的工作和生活。”

  格非1980年第一次高考,成绩公布后,没有人感到意外。他的物理和化学都没有超过40分,毫无意外地,他落榜了。他在《这些老师让我没成木匠》一文中写道:“我的母亲决意让我学木匠。师傅请来了,他是我们家的一位亲戚。初次见面,我们彼此都很厌恶。”最后阴差阳错的机遇,格非坚持了复读,并在次年再次参加高考。可要上考场的头天,格非却发烧40度,他的意志坍塌了,不想上考场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已经断掉了。最后在罗老师的帮助下,格非走进了考场。这一次,他考入了华东师大,并顺应自己的意愿填了中文系。

  莫言没有参加过高考,但对大学一直心存向往。在《我的大学梦》中,莫言详细记录了没能上大学的遗憾,以及对继续读书的渴望。“于是我想到了当兵。当了兵,只要好好干,就有可能被推荐上大学。”后来,在《陪女儿高考》中,莫言写到,作为陪考家长,他与众多家长一样在烈日下等待,耳边是家长们不断变换的各种话题。尽管陪考备受煎熬,但作家也感慨:对广大老百姓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好的方式,任何不经过考试的方式,譬如保送、推荐以及各种加分,都存在着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对于高考,莫言只能感慨地说,高考很坏,但没有高考更坏。

  作家们回忆高考,回忆那段青春和热血、激情与梦想、纯真与疼痛交织在一起的日子,或许有太多的东西难以忘怀。作家笔下的高考,能给我们增加一些有意义的感触与启发。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