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在任何时候都是难能可贵的
2022-07-19 网友提供 作者:灵遁者 点击:次
导读:自由与爱,是永恒的主题,也可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但永远不要为此而迷失自己。因为自由与爱,不是人的本质。 刚刚看完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的名字叫《教授与疯子》,推荐你也去看看。此影片于我而言,体会能更加深刻。
之所以深刻,是因为经历了悲伤的事实。我的表弟,大概由于精神分裂或者臆想症跳楼而亡,到今天还不满百天。在最后的日子里,我陪伴着他。他处于极度焦虑和恐惧中,而在这之前,他没有表现出任何精神有障碍的行为。 从行为异常到跳楼,也不过3天时间而已。他总说有人追他,要害他。他总是问:“该怎么办?”最后也极有可能是躲避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追捕而跳楼的。和电影中的主人公有战争性应急障碍类似,主人公也总是处于被迫害的幻想中,并且自己总是弄伤自己。 很多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人会有幻想?严格来说,这是个未解之谜。但不严格来说的话,我会说幻想正是人们出于保护自己而发展出的思维功能。从大多数人的幻觉并不美好,就可以得出这一点。当然不能排除,因为生理障碍,而导致幻想和幻觉。比如一个人的耳鸣,只要是醒着的时候,他总能听到汽笛声或者火车声音,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相应的事实刺激。 在表弟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在镜子上写道:“我是坏人,关心我的人都得死——社会法则。”他也许道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什么是爱。真正关心我的人,都是爱我的人。而有爱才有恐惧,如果爱是不可抗衡的,那么恐惧也是不可抗衡的。无法承受爱也好,不懂爱也好,无法放手爱也好……如此,“我就是坏人”。那么坏人的结局应该是如何呢? 这正如我去给他取身份证的时候,他说:“不敢让我哥去,怕有人对我不利。”【这是他的臆想】我说没事,我很安全。第二天,他坚持要陪我去,说不能让我一个人去承担。而他所承担的恐惧是一点一点增加的,直到突破心理防线。到了地点之后,他突然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并且跑出车子。 在电影中,“疯子”由于精神分裂,杀死了一位妻子的丈夫。这位妻子通过接触他,有了从恨到爱的转变。这位妻子写了一张纸条:“如果爱……该如何?”疯子说:“他不应该被救赎。”“不能抢死者的妻子。”而最后这位妻子给他答案是:“如果爱,那就爱。” “如果爱,那就爱。”这也可能是爱与自由的真谛吧。爱是自然流露的,能把这种爱付诸行动就是自由,就是爱的自由,就是自由的爱。 这句话里,其实并没有包含男女之别,年龄之别,国籍之别,生死之别…… 影片之所以打动我的原因,还在于他所讲的内容,就是教授和疯子一起完成了对每个词的注释和解释。而且是沿着历史的轨迹去诠释的。由此,大家不要忘了,“爱”这个词也是有时代烙印和变化的。谁是第一个用汉字写出“爱”的人,他一开始的用意是“爱”本身吗?和“爱”有一样功能词是什么?这些你都不好奇吗?如果你不好奇,你怎么去定义“爱”?你怎么去理解“爱”?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爱”,那么上面那句“如果爱,就去爱”对你而言,是毒药,是鸡汤,是起相反作用的。 就像主人公“疯子”说,我只有在阅读的时候,才是我自己,才能控制我自己。只有你能控制自己的时候,你才能决定你的方向,而你的方向,才会或者才能奔向“爱”的方向。 热恋中的女人总会问:“你爱我什么?”“你爱我吗?”“我是你的唯一吗?”“你是真的爱我吗?”……看到了吗?有“真爱”和“假爱”一说。可什么是“真爱”?什么是“假爱”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很多人,爱了一个又一个,尤其在“自由”高度发达的时代——今天。 爱和自由到任何时刻都是难能可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就像牛津大词典的存在,就是爱和自由的象征。希望每个人能从字典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这还不是爱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而我相信他是真的。因为总有第一人站出来,做这件事的,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仓颉”呢。从仓颉这里开始,找寻每个汉字,最初的出现和后来的演变,做出我们自己的“牛津大辞典“,与我们而言,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追溯和厚爱。 你们知道每一个被冻死的人,比如登珠穆朗玛峰遇险的人,他们的表情并不狰狞,是为什么吗?因为他们最后感受到的是光和热。他们甚至会脱掉衣服,因为他们觉得热。显然我们清楚是幻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对于自我生命的“保护”,强制使人感受到“热”和“温暖”。这时候意识对于我们的保护是“真的”还是“假的”似乎超出我们的控制和判断,而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即我们的魅力所在! 自由与爱,是永恒的主题,也可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但永远不要为此而迷失自己。因为自由与爱,不是人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