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年华,我们的面粉厂奋进之歌
2022-07-14 网友提供 作者:梁建军 点击:次
我出生在1956年,家里人口多,收入少,上学时学校考虑到我的家庭困难,就免除了我的学杂费,读高中后,我还领上了助学金。1974年高中毕业,我去农村插队,返城后先后当了焦化厂的炉门工、面粉厂的接麸皮工,艰苦的工作成了我的人生历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习科学知识成为时代的主流,刊大、业大、电大……如雨后春笋出现,有志青年纷纷走入图书馆、课堂,学习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时尚。这期间,记得我曾在省图书馆门口排了一个通宵的队,办理了借书证,从此,文源巷成了我常去的地方。那时,工余时间、班车途中,我常常与刚刚解禁的唐诗宋词、中外名著为伴,忘我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那种幸福感永远难忘。1982年,中央电大首招汉语言文学专业,太原市粮食局传来办班喜讯,我立即报名,看复习资料,听辅导讲座,备战考试,一切都在紧张地进行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以全市粮食系统第一的成绩开始了新的生活。后来,我又考入中央党校经营管理专业班继续学习。那真是一个学习的年代、奋进的年代、充满活力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让人激动。 电大毕业后,我考到太原市粮食局机关工作,又迎来粮食流通体制最大的改革。这个时期,粮油市场稳定繁荣,粮食企业退出计划经济,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面粉厂靠计划供原料、定产量、包销售的日子过去了,全新的经营模式出现,企业难免不适应,进入到改革的阵痛期。在新的形势下,2003年,局党组对我的工作做出了新的安排,我从局长助理、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上,来到面粉三厂,先后任党政主要领导。当时,厂里职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养老医疗保险费用欠缴,外欠资金近千万元,面粉生产面临“无米之炊”,隔三差五就有离退休职工因没钱住院看病而找到厂里来,我们解释一番后,他们常常又以失望的神态离开,看到这些,我们领导班子感到十分纠心、痛心——企业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我们痛下决心,从分配制度开始,打破大锅饭,按劳分配,推行经营考核责任制。对销售人员实行联销计酬,车间生产实行联产计酬,仓储部门实行储粮吨费用包干,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紧密相关,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工资向技术性强和苦脏累的岗位倾斜……一系列改革举措实行后,厂里学技术的人多了,生产经营一线的职工安心工作了,过去职工盼停电,现在成了盼多产。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管理人员考试上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学业务学技术蔚然成风。 经过一点点的改革,八九年的坚持,我们的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经营蒸蒸日上。逢年过节面粉供不应求,车间职工都不够用了,我和书记一班人就带领机关后勤人员,充实到一线去工作。有一年,书记带领职工垛面、装车,一袋面50斤,少用一点力气都上不了面垛,装不上汽车。我和后勤人员在车间接小包装面粉,一分钟就要接几袋,再把小袋装入大袋,一个班下来,即使寒冬腊月,内衣也总是湿湿的。那时,我俩都过了知天命之年。 企业扭亏为盈了,养老医疗保险补齐了,公积金开始正常缴纳了,职工后顾之忧没有了。外债还清了,面粉车间通过合作改造成了全省一流,生产能力全市第一,还建起了两座标准库房,增加小麦仓容量,做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几年下来,职工收入不断增长,还拿上了劳动竞赛奖和精神文明奖,企业也成为全省粮食系统的模范单位,我也被评上了市劳模。 回顾过去,是党和祖国,给我创造了学习深造的机会,使我从一名插队青年、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企业的领头人,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祖国的发展。生活在这美好时代,深感欣慰,回首往事,无负美好年华,能够为祖国的强盛发展奉献光和热,是自己最大的光荣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