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桎梏下求我的哀痛——论电影《思悼》(2)
2022-06-16 网友提供 作者:娜娜 点击:次
本片是以人物心理与情感为中心而制作的,通过大量的小景别展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情感变化来讲述这个在韩国不胜枚举的故事。例如在介绍每个人物的时候,固定的中近景镜头搭配上中央构图将人物置于画面中央,似朝鲜御真,给人以庄严肃穆的视觉效果,每个人物不同时期的面相状态都由此先行表现。与此同时此镜头出现的同时往往伴随着转场。通过固定镜头的一致性,不同时期状态的同一人物由此展现,使人不禁感慨在世子短短三十年不到人生中的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一部影片的配乐就好比一篇文章中的情感性的词语,能够在影片镜头语言之上带动观众的情绪。影片的音乐由著名音乐家方俊锡所作,准确把握住了影片的中心情感,为影片创作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悲伤的乐曲。《思悼》音乐共收入41首配乐和1首主题曲。主乐是以《思悼》为首的主旋律,情绪低沉悲切。在乐器的使用上主要采用了东方传统礼乐中的笙、萧,既符合影片的背景设定,使影片蒙上了一层独特的东方色彩,同时两种乐器音色空灵萧瑟,无形之中又给影片带来了一份忧伤。与此同时影片中还运用了绵延悠长的小提琴等弦乐器和低沉浑厚的大号等管乐器进行渲染。片中层次丰富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了影片复杂的情感情绪。虽然主调悲伤,但是也有抑有扬,错落有致,既有悲伤也有释然,以曲代文,世子及世孙等人不能说出口的情感都通过配乐抒发了出来。 影片中唯一有唱词的配乐便是《镇魂-万祖上解怨经》。其在影片***出现了三次,作为一首由韩国传统巫术改编的歌曲,杂糅了道教和佛教等神秘宗教元素,带有独到的东方色彩,初听便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曲中锣鼓极其有节奏感的敲击,每一次都富含着情感,有悲有怒有怨有恨。诵经是为超度亡灵,而超度的意思是使治愈受过伤的魂灵、驱赶恶气。乐曲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的开头,作为开场的音乐会给观众听觉感知上的冲击力,锣鼓自带的一种穿透力会直击观众的感知;第二次出现是在大王大去世之后,在这段中不注重强调旋律,而是加强了鼓点声和诵经的声音,同时唱诵也显得更加的清晰空灵。这段直接目的便是,超度大王大妃死去的魂灵,在唱曲后半段是世子与巫师的同唱,与此同时音乐杂糅着世子暴躁愤怒的击鼓声和诵经声,使得总体音乐在感知上显得些许嘈杂,但这也巧妙的迎合了世子的丧亲之痛,包含着对父亲的恨意以及对自己的恨意,这些复杂的情绪都通过唱诵经书作为情绪的一个发泄点试图宣泄出来;第三次出现则是首段的正叙,相较于首段,更直观感受便是世子极大的愤怒以及绝望悲痛的情绪。而唱词中的“千苦万难由此尽”间接体现了世子绝望中的零星希望,无论结果如何,都希望自己的困苦能够由此结束。“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唱词在音乐结尾处反复吟唱。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壹、玄义分“六字释"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放在当时的情景之下便是消灾解恶的意思,是世子在绝望之中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积藏以久的恶意来试图解开心中的怨念。 影片结尾自世子葬礼至世孙舞扇这一情绪极其饱满的片段。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呈现世子丧礼、世孙受嘱登位、世子嫔花甲这几件大事。情绪高低起伏,音乐在其中拉动着影片的节奏,带动观众的情绪。既有世子之死的悲,也有大典受礼之宏。世孙舞扇一段既是影片的结尾也是影片情绪的高潮点。如果说舞蹈是世孙情绪的发泄点,那么这段音乐便是观众情绪的抒发点。开头传统礼乐的引入代表着世孙所背负的义理枷锁,儿时的丧父之痛,其苦隐忍了二十余载。那方折扇是连接天各一方父子的唯一物件。笙声吹响,其声微弱,似是远方的呼唤,转身回望,父亲的身影早已不见;展开双臂,却早已感受不到父亲的拥抱;开扇掩面,却遮不住滑落的泪珠;笙声响彻,似在掩盖世孙内心的哭声。人前君王,其悲只能暗藏于心。扇上青龙,是父亲的期许;扇上血泪,是父亲的牺牲。弦乐奏响,连接了父子二人。落笔梦中青龙,满是将为人父的喜悦;困于黑暗米柜,唯扇上青龙给予一份光芒;弯弓射箭于天,是重重枷锁下不羁的灵魂。无论往事种种,都随着高昂的弦乐以及世孙的一声叹息而和解释然。音乐渐弱,画面淡出最后定格于青龙之上。余音不断,衔接着悠悠弦乐。剧终,但却没有曲终人散,伴随着旋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饰演英祖的宋康昊作为韩国忠武路三驾马车之一的演技派代表,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人物形象十分完整的角色。剧中的英祖最直观的形象便是父亲对于儿子一种病态的控制,所以观众从局外人的视角看待英祖的第一情绪是愤怒。但是从政治历史的角度出发英祖也有着无奈。例如世子首次听政时,英祖迈着轻快的步伐,一个扶帽,一个拍肩的动作还有隐隐的笑容表现出了他的喜悦和对世子的肯定;堂上听到世子大胆做决策时,以一种戏谑的眼神打量着众大臣,满脸的胡须下隐藏着自己的笑意。然在老论的压力和教唆下,第二次同样的镜头场景中,在入堂前英祖气势汹汹,步伐沉重,面上充满了怒气;堂上数次扶额和紧锁的眉头尽显了他对官员和世子不耐烦与气愤。又例如审判世子之前表面绝情武断但却总是眼眶含泪,不自知的声声叹气表现了为君主的绝望和为人父的无奈与痛苦。再例如英祖开“棺”后的一段,从探气息到探脉搏是对儿子已死事实的怀疑,是对儿子的不舍;轻扶脸庞是对儿子迟来的温情;低头轻声抽泣是强忍内心的悲痛。政治身份的桎梏要求他为君王而非一个父亲,要求他要大义灭亲保护孙子守护宗社。一切都只能化作一句“寡人若不是君主,你若不是君主之子,又岂会发生此事,此乃我俩的命”。在宋康昊的共情表演下再看英祖便化愤为悲,余下无奈。 饰演世子的刘亚仁通过这个角色拿下了韩国青龙奖影帝。对比刘亚仁所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有《少年菀得》中少年对未来的迷茫,对生活的脆弱与坚强;有《老手》中财阀公子的轻狂;有《六龙飞天》中成王道路上的隐忍......。思悼世子这个角色是比较难把握的,其思想情感复杂而又矛盾,在他身上有因“郁火之疾”(火病)所至的狂躁;有自由个体被封建集体束缚的痛苦;有不被人认可、理解和重视的孤独的悲伤;也有对父亲以及世人能够关注认可自己的期盼;还有对所珍视之人的善意。世子复杂的情绪都是通过一些细节化的表演所表现出来的。例如衣带病发作时,通过瞪大的双眼、涨红的面色、急促的呼吸、言语音量的提高和一时刻突然的狂躁跺脚、不断地拂袖撕衣、气愤膈应到极点时身体不自知的晃动等表现出世子的狂躁,表面看起来或许有些许夸张,但却真实表现了人在极度厌恶、气愤的情况下的反映。同时在杀人之后似醉酒般的模样,凌乱的步子、癫狂的笑容、眼眶中的泪水等表现出了世子当时从自暴自弃、神志不清到略冷静过后内心的不知所措和害怕,呈现出一种精神崩溃的样貌。又例如与父亲参拜宗庙时,胆怯的眼神、尴尬的笑容、俯首帖耳、拘谨乖巧的站姿以及问答时小声迟钝的答应都表现了世子在父亲面前极度的不自信和害怕。再例如大闹法场后谢罪时,因愤怒委屈到无法喘息而胀大的眼球、涨红的脸、从唇齿间迸发出来的语句和沉重的呼吸,以及被针对不认可而迸发出的眼泪,结合悲和怒的一声喘息,深刻表现出了世子内心的脆弱和痛苦。但就是这样一个苦痛的人也有温情的一面。违背礼法给受到屈辱的母亲过花甲,似乎是请求般语气说出“就这一天,母后就是中殿”,晃动的身体和脸上止不住的泪水,那是世子唯一一次大哭的场景,通过自己的狂抒发自己和母亲内心的苦痛委屈。世子的痛苦、脆弱、愤怒和温情都通过刘亚仁精妙的表演传递到了观众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