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卖沙发

  上世纪90年代初,因夫妻分居,经多方努力,准备举家搬往宜城。只是家里的双人真皮沙发,搬走实在麻烦,留下来又有点不舍,它毕竟是花了我120元人民币买来的。于是,心生一念,不如按农贸市场卖旧物的方式卖了,试试看,或许还能赚回部分成本。

  初夏,晨光刚泛出灰白,鸟雀就叽叽喳喳地在窗前飞来飞去。我手持劈柴刀,走到自家小院子的墙角,在堆满废旧物品的杂物堆里,翻弄出一根六七十公分长的竹竿。我用劈柴刀对准竹竿顶部暗暗一使劲,劈开一条二三十公分长的缝隙,横塞一只竹筷子,用绳子扎紧连接处,一个“十”字形的卖货标志就做好了。

  很快,借来邻居的大板车,唤来弟弟,将大沙发搬上去。我拉着大板车,连拉带跑,一溜烟的功夫,在大马路的一个岔路口把车子停稳,将“十”字竹架往大沙发扶手边的夹缝里一插,在路边泡桐树荫下的大石凳上坐下来。我掏出上衣口袋中的《向超自然挑战》,一边读着英国科学家约翰·泰勒对人体特异功能的探索,一边“守株待兔”式地卖起了沙发……

  午时的太阳,懒洋洋的。正当我两眼睡意蒙眬之时,有位身着笔挺黑色中山装,文质彬彬的中年人走近我的大板车,瞟了一眼下放在沙发面上的那张文汇报,上面有我工工整整地用狼毫毛笔书写的:“真皮沙发180元”的字样,问道:“180元吗?”我忙不迭地答道:“是。”“我家在前面不远处的巷子里,帮我送去就行了。”他指着前方二三百米远的地方说道。

  就这样,我卖沙发用半天时间,就赚了60元人民币,这可相当于当时纺织工人差不多两个月的工资,别说心里多美了!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没有讨价还价的习惯,你标多少价,买的人觉得合适,就会毫不犹豫地掏出真金白银来。生活就是这样,不同的时期,你很难用今天的逻辑来判断那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当我们与勤劳与智慧为友,贫穷也会变得富裕;如我们与懒惰为伍,富裕也会变成贫穷!

  那时候,我弟弟在第一毛纺厂当工人,这件不经意的卖沙发事件,在他的内心世界激起了波澜。于是,从那天起,他毅然辞去了每月二三十元工资的职工身份和稳定的工作,在我卖过沙发的那条马路口,租了一个门面,从卖沙发、家具、服装开始,历尽各种艰难和坎坷,发展连锁经营,最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