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关系论(一):中西文化与家庭代沟
2022-05-17 网友提供 作者:老庄友华 点击:次
01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当属东方式人情世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厚重的传统底蕴,却也挡不住现实中充满了家庭矛盾、代际冲突。小一辈多有抱怨:父母的手伸得也太长了,什么都想管,从儿女的职业、婚恋、生育以至育儿方式……老一代常感憋屈:儿女都成年成家了,还要依赖父母,老家伙出钱出力且不落好…… 大量的家庭矛盾,应该还是源于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普通人过日子,大都习惯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不会劳神费力瞎琢磨。对于现代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难免认知不够清晰、有些误区。按社会学者李银河的说法:“由于是习俗,人们常常只是照做如仪,并不知道其中原因,也并不深究。” 很多人崇尚传统文化,并不一定真了解:传统究竟意味着什么、精华与糟粕何在?俺家孩子他娘,以前老说自己“很传统”。让我笑怼过一回:什么是传统,三妻四妾么?此后,好像再没听她提起这个话茬了。 不少人排斥西方观念,却也未必意识到:现有家庭形态及其观念,早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现行法律规定、全民遵从的一夫一妻制,就是从西方移植来的婚姻模式。所谓现代化,与西化能够分得清么?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输入、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家庭形态及其观念,事实上进入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可想而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变化本是常态。我们今天深信不疑的一些东西,很可能并不是什么天经地义、亘古不易的真理。 02 中国与西方具有不同的家庭模式。据社会学家费孝通总结:西方家庭是一种“接力模式”,上一代有责任抚育下一代,而下一代没有义务赡养上一代,一代接一代,都只是向下承担责任。中国家庭是一种“反哺模式”:每一代都是既要抚育下一代,又要赡养上一代。 接力模式属于“个人本位”。西方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是独立型自我。西式家庭的老子抚育责任,到儿子成年为止。儿子念大学,可以向社会机构、甚至父母借款,工作以后再还。同样,儿子也没有义务赡养老子。于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能享有独立平等、自主自由。 反哺模式属于“家庭本位”。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家庭,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互依型自我——个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属于自我的范畴。中国家庭是一种集体主义,家庭成员之间是紧密互依型关系,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和关系,是不可分割、要持续终生的。 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从源头就弄丢了以人为本、个人权利这些硬核,搞得“个人主义”至今仍属一种贬义。旧式家庭缺少独立、平等的概念。父亲是家庭的至上权威,妻子儿女都只能服从。当然,家长对儿女并不是只有权力,也要承担近于无限的责任。与此相应,子女享受各种家庭福利,也须让渡很多个人自由。比如不存在恋爱、婚姻的自由,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与西方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模式,却也仍有相同的原则,即权利与义务存在一种对等关系——家庭成员享有的权利越多,承担的责任义务就越多,反之亦然。这种公平原则应当具有普适性,符合自然法精神,也是传统所谓大于“王法”的“天理”。 有学者认为:东西方家庭关系的不同,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经济学家陈志武也曾呼吁:养儿防老不道德,应该从中国家庭关系中剥离出去。 这类文化论道德说,不能说没道理,却也失之片面。在农耕社会,因为物质严重匮乏,社会服务及保障体系整体缺位,养儿防老模式乃是古人不得不然的选择,也该属于自然经济时代的一种文明家庭形态。东西方不同的家庭模式,应当主要不是文化或道德方面的问题,而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差别。 03 自清末开始,西风强势东渐。中国有识之士纷纷睁眼看世界,由此看出了传统文化窒息人性、扼杀自由的一面。 鲁迅于是发出“吃人”的呐喊。巴金以“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描写了一个旧式大家庭,如何扼杀年轻人的青春、爱情和生活,以及青年一代的觉醒、抗争并与家庭决裂。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反传统的大旗,以封建家庭为主攻方向,对旧伦理旧道德发起了猛烈批判。大批知识青年热血沸腾,身体力行地争取民主自由,反对家长制,反对包办婚姻…… 当代的两大历史巨变——建国与改革,都让家庭模式、家庭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消失了。妇女的家庭地位,青年在婚恋、择业等方面的自由度,都与旧式家庭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反哺式家庭也在式微。据相关调查:很多城市居民表示,将会选择社会养老,不再指望、也不需要养儿防老方式。未来的家庭形态,大概率将朝着接力模式的方向演变。 然而传统的力量,绝不可以低估。鲁迅当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却怀有浓厚的旧式家庭情结,曾宣示兄弟永不分家。他从日本留学回到北平,还是坚持和两个弟弟同住。结果与周作人闹出了兄弟反目、老死不相往来的悲剧。 现在的社会主流,恐怕也很难在短期内接纳西方的一些观念。比如父母抚养子女到十八岁之类,我自己就不会接受。这不只是认知问题,还涉及情感、习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传统的中式家庭,其实并非一无是处,两代人也能从中获益。作为子女,能够享受更多亲情关爱、家庭福利。很多父母,如果自身条件许可,或者儿女有意愿有能力,也会偏好家庭养老——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比起养老院里的孤独终老,终究还是幸福得多。 变与不变本是相对的、相互交织的。进步与保守,发展与传承,同样都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毋庸置疑,家庭观念的演变,不会服从个人的情感意愿,终将趋向于匹配家庭形态。也能肯定,中国家庭不管怎么改,传统特色都不可能完全消失;中国文化无论怎样变,在西方人眼里永远还是儒家文化圈。 04 破与批判有余,立与建设太少,可谓近百年历史的一种写照。这些年,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同时,传统的观念及习俗,依然广泛影响着民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