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导之道
2022-04-29 网友提供 作者:唐光程 点击:次
随着工具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的思想是越来越趋于依赖性,既然前人和别人的思想那么多并且很容易借用,自己为什么还要千辛万苦地培养自己的思想呢?人的行为是越来越懒惰,既然一架机器就能创造出成百上千人劳动的价值,自己为什么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呢?为此,以人为导不可避免。人导之道,即通过他人或书本引导出来的道路,只有三种情况或结果:一是正确;二是错误;三是介于二者之间。正确源自经验,错误源自无经验。 所谓经验,即自己的经历或观察所得到的又经过自己思考和实践实验验证过的东西。建立在这样经验基础上的认识,对自己而言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经验只属于自己,超越自己的经验就不再是自己的经验,而是别人的经验。这一点,用哲学家培根《解释自然和人的王国的箴言》中的第一条解释:“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作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过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如果希望继续见到什么或做什么,则是他人的事情,与自己不再有关联。别人经历过的事物,对自己来说只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没有经验,对此事物不可理解和不能使用,就像《红楼梦》,很多人看不懂,除了时代差异就是缺少同样家庭的生活经历;二是有所经验,对此事物的认识就与相互间经验的重合程度相关;三是超越,自己经验到了别人经验不足或欠缺的东西。 因此,为了获得经验,我们的人生和我们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就像地球一圈又一圈地自传或公转,仿佛终点就是原点,但实际上,地球每自传一圈都是一次昼夜交替的轮回,并且在公转的轨道上前进了一大截,而地球公转一圈,总是伴随太阳在围绕银河系的运动中前进了一大截。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对立统一,时间的顺序性表现为不可重复的差异空间,时间的持续性则表现为不断重复的统一空间,重复或统一是必须的,不可跨越和缺少,差异或对立是必然的,不可阻挡和避免。每个人在形成和丰富自己经验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必须不断地在学习的基础上经验别人经历过的事情,虽然很多都是在重复,但正如每个人的指纹已被科学证明都只是自己独有而绝不会和其他人相同一样,别人看到或想到的,你可能有看不到或想不到的事情,而你看到或想到的,别人也一定有看不到或想不到的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自信的原因,因为大自然是绝对公平无私的。当然,自信的基础和力量也就是这么一点,超过就是骄傲。明智的人总是选择:自信不可丢失,骄傲永远不要近身。 《易经》被誉为万经之首,但在很多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有唯心主义的迷信色彩。准确地说,《易经》代表的只是前人的经验,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面对这样的经验即《易经》,后人的做法,一是未读,二是读。对于未读的人来说,其表现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偏听偏信、人云亦云。对于读过《易经》的人来说,有四种情况:一是无经验的读,由于自身知识贫乏及以往经验欠缺而读不懂或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经验的读,孔子为什么五十而学易,原因就在这里,一方面凭借以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读懂,另一方面在继续经验中才能加深认识,进而超越原有的经验;三是求知的读,为了获取知识和发现并接力添加新知识;四是利己的读,也就是现在极为盛行的商业化阅读,读一点卖一点,急功近利滋养浮躁,浮躁滋养弄虚作假,弄虚作假滋养投机取巧,投机取巧滋养强取豪夺。 人都信命,但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只有自己,依靠他人导引出的命运,不会全部正确,也不会全部错误,只会在正与误中波动,正误参半、正多误少抑或误多正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