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2022-03-12 网友提供 作者:王远柏 点击:次
十年寒窗苦读,我于2004年考上贵州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这个专业注重社会实践,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回到家乡锦屏采写新闻,常有作品见报。
2007年,锦屏被列为贵州省9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我想,作为新闻学子,在这样重大的改革中不能缺席,何况学校向来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因此,我放弃跟同学外出旅游的约定,在2007年暑假回到锦屏。
走村访寨,我了解到有的村利用民间智慧,化解了林农在林地上的历史纠纷。这些民间方式看起来老土,但老百姓非常认可,因为他们不喜欢那种行政命令式的林改方式。比如,有的村请寨老、老林农、老党员、老村干组成“四老”,参加调解林改中出现的林地纠纷,效果就非常好。由于充分尊重民意、林农因此从最初的不配合变成积极主动参加林改。我把采访到的情况写成稿件,在《中国绿色时报》《贵州日报》《黔东南日报》等报纸发表。后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县经验交流会上,锦屏林改先进经验被介绍给全国。
2007年10月初,我听说圭叶村通过一枚“五瓣公章”实现民主理财,效果不错。村民将村里财务章“一分为五”,称“五瓣公章”。这枚被分为五瓣的财务公章分别雕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分别由村民选举出来的五个村民代表每人分管其中一瓣,组成一枚印章就是“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村里遇到财务方面的大小事务,村干部要用公款报销什么账目,就由这枚“五瓣公章”来决定:必须5个村民代表共同同意,合印盖章,方能兑现;只要其中一瓣章不同意,那这枚印章不完整,就不能生效。这种做法,有效杜绝“领导说了算”和乱花钱的弊端。
这是一种民间智慧,我觉得非常有趣,于是萌生把“五瓣公章”报道出去的想法。不过,我心中有顾虑,因为这个题材不同凡响——众所周知,公章代表着权力,把一枚公章一分为五,这种做法其实有一定风险。记得上新闻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从事新闻工作,就要“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站在田埂上找感觉”。2007年10月,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大学里,学校组织师生学习十七大报告。通过学习,我心中有了底,决心好好写“五瓣公章”这个题材。我对标题、导语、文本结构,都下了一番功夫。经过多次打磨,我把稿件投给了《贵州日报》。2007年11月3日,《贵州日报》二版(要闻版)头条刊发了我采写的1800多字的通讯《一枚奇特的印章》。这篇文章刊发,“五瓣公章”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全国百余家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掀起一场关于基层民主的大讨论。《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五瓣公章”,质朴的尝试》的评论文章,称赞圭叶村“五瓣公章”;专家学者认为,圭叶村“五瓣公章”体现出的探索和创新,可比肩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
在改革进程中,一个小山村的探索和创新,引起全国关注,这样的“待遇”十分罕见。锦屏凭借“五瓣公章”名声大振,我凭借这篇报道获得当年“贵州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