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大暑的“补药”

  在农事的日记本里/大地像蒸笼/蜻蜓亲吻着吐蕊的荷/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空调和电扇蹲在城市/庄稼人习惯用汗水,守望成熟的日子……大暑缠上了每一个人,令你想躲也躲不开。
 
  庄稼汉体会最深——大暑到,双抢忙。双抢者,抢收抢插、不误农时也。鸡叫出门,鬼叫进门,一顶斗笠,能揭盖田野多好!银光闪闪的镰刀,收割着丰收的夙愿;晃晃悠悠的扁担,担当着希望;亮晶晶的汗水,流向粮仓的方向……双抢熬下来,每个人都像在“热锅”里蒸煮了一番,整个脱了一层皮,成了“非洲黑人”。蒸煮生命,确实残酷,却也是一剂补药。最让庄稼汉高兴的事是尝新,煮一锅新米饭,一家人一起品味丰收的喜悦,慢慢咀嚼日子的幽香绵长。
 
  在炎热的大暑里,人和自然和谐共处,总会用“生花妙笔”补上清凉之“药”。
 
  辛苦了!口渴了!于是,暂时停下手中的活,到田塍上摘几个亮白的菜瓜或香瓜,然后用冰冷的井水把这瓜洗干净,再找一处有大树浓荫的地方,坐在草地、土堆或大石头上,一边很随意地吃着甘甜生脆的瓜,一边听着路边大树上的蝉鸣,苦中也有乐!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你有所呼,雨有所应——豪爽生动,打在身上,润在心里,哗啦啦哗啦啦……雨后的夜晚,踏着溶溶月色,庄稼的拔节声清晰可闻,听远处青蛙鸣唱,此起彼伏,这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倾听夏的美妙音符,这时候,你还感到热吗?
 
  赏荷纳凉,最有情趣。村中的荷塘,一池繁华。晶莹的水面上,荷花林立,或高或低,或疏或密,或直或折……一切都在以美的方式开启。三五小孩摇着小船,躲到莲叶无边的荷花荡中避暑——吹着清风,扯着闲话,剥着莲蓬,听着远处哥哥姐姐们的歌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当歌声渺不可闻了,听歌的人已醉倒在船头了——荷花肯定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专来人间消暑纳凉的。
 
  宋代曾几在《大暑》里问:“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老人们说:伏天就要热,不热,庄稼也不好生长。菜园里果蔬丰收了——豇豆、扁豆、黄瓜、丝瓜、南瓜、茄子、西红柿、葡萄都是满竹篮,满水桶往家里搬。有了丰富的瓜果蔬菜,整个夏天就有了口福。暑期,也不感觉燥热和烦闷,今天一碗清香绿豆粥,明天一碗甜韵南瓜子,后日就是鲜嫩丝瓜葫芦汤。蒸茄子、丝瓜蛋汤、西红柿放白糖……幸福日子一天连一天,一直向前延伸。
 
  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消暑》诗说:“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有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清康熙帝在《庭训格言》中说:“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心静是一种境界,不管天有多热,只要有一定的精神修为,都能习得“心静凉”这一养生秘籍。
 
  言及心静自然凉,倒是想起了纳凉时,一位说书人讲的有一位不怕热的仙子的故事。他说,有一位神人,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即使金石都要溶化了,大山和土地都要烧焦了,她也不觉得热。因为她心里安定平静。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故事来源于庄子的《逍遥游》——人如果内心安定了,就不觉得艰难了。而佛家说的“戒、定、慧”,讲究“禅定”功夫,恐怕也是这个道理吧。不过,要做到“定”,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并不容易。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物极必反,大暑一过,就是立秋了。熬过了大暑,再熬一阵子,天就凉了。想起天凉好个秋,是不是内心有了些许的清静和安宁呢?
 
  其实,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果能像冰糖葫芦一样的把它串联起来找到共性,或许能推理出定律。就像大暑,热中有凉,苦中也有乐。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之谓也。同时,也要学会适应、学会调节,不忘过往、不忘根本。
 
  大暑时节,捧着闻一多的作品《大暑》,但听他的讲述:
 
  我要回家了,今天是大暑;
 
  我们园里的丝瓜爬上了树,
 
  几多银丝的小葫芦,
 
  吊在藤须上巍巍颤
 
  初结实的黄瓜儿小得像橄榄,……
 
  呵!今年不回家,更待哪一年?
 
  心有触动,遂有上文。我想,乡下肯定有我的“补药”,一剂、两剂、三四剂……大暑不补,更待何时呢?赶紧!赶紧!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