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赋效应
时间:2022-01-31 作者:罗尔夫·多贝里 点击:次
一辆宝马车正在二手车商的停车场上闪闪发光。虽然它已经行驶了一些里程,但看起来完好无损。我只是觉得5万欧元贵得离谱。我对二手车稍有了解,在我眼里它最多值4万欧元。可卖方不让步。当他一星期后打电话给我,说我可以以4万欧元的价格买到那輛车时,我当场同意了。第二天,我在一家加油站停车加油,加油站老板与我搭讪,要用5.3万欧元买我的车。我谢绝了。直到开车回家时我才认识到,我的行为多么不理智。某种在我眼里最多值4万欧元的东西,转到我手里后,价值一下子就达到5.3万欧元,我却没有马上卖掉它。这背后的思维错误是:禀赋效应。我们感觉我们拥有的东西比我们没拥有的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当我们出售某物时,我们要求的钱多于我们自己愿意为它支付的钱。
心理学家丹·艾瑞里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一场重要的篮球比赛的门票抽签分给他的学生们,随后问每个没有得到票的学生,愿意花多少钱买一张票。大多数人的出价在170美元左右。然后他问那些抽到了票的学生,愿意以多少钱出售他们的票,他们给出的平均售价为2400美元。我们拥有某种东西的事实显然赋予了这种东西额外的价值。
禀赋效应在房地产市场上表现得很明显。卖方总是将他们的房价估计得高于市场价格。因为房主对他的房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可能的买方应该一同支付这份情感的价值——这自然是荒谬的。
查理·芒格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一次亲身经历让他了解了禀赋效应。年轻时,人家提供给他一个利润特别丰厚的投资机会,只可惜他当时手里没有流动资金。若要进行新投资,必须卖掉他的股份,但他没有这么做。禀赋效应阻止了他。芒格就这样与一笔500多万美元的丰厚利润失之交臂。
让我们放弃比让我们囤积难得多。这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房子里堆满废物,也说明了为什么邮票、手表或艺术品的爱好者很少将他们的收藏拿出来交换或出售。
令人吃惊的是,禀赋效应不仅神化了我们已经拥有的财产,甚至神化了我们可能会拥有的财产。佳士得和苏富比这样的拍卖公司就以此为生。谁参与出价到最后,谁就感觉这件艺术品可能会属于他了。相应地,该物品对买主就具有了额外的价值。他突然愿意支付比他原打算出价更高的价格,退出竞价则会被当成损失——这显然不合理性。因此,在大型拍卖会上,经常会出现“赢家的诅咒”:拍卖的赢家反而是经济上的输家,因为他出价过高。
应聘一份工作没有成功,你会很失望。如果你知道,你一直坚持到最终环节,然后被拒绝了,你的失望还要大得多——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你要么成功,要么不成功,其他的一切都无关紧要。结论:请不要死抱着某种东西不放,请将你拥有的视作上天临时交给你的。要知道,你拥有的一切随时有可能被拿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