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散文 >

记录冰川消融的人(2)

 
  老王从此不再是孤身一人,土豆也成了“见过最多冰川的狗”,开启了艰难的“狗生”:在冰川侧碛垄的乱石堆里穿行,下雨被淋成落水狗,野外露营被藏獒咬掉一块肉垫,还被打了麻醉剂当作流浪狗抓走过。
 
  在布加岗日冰山上拍照时,他把土豆留在山下,回头看到它也跟着爬上了冰塔林。他远远地喊:“土豆,太危险了,不要过来。”莽莽冰原上,人和狗都显得很渺小,可一个小点却朝着另一个执着地跑去。
 
  生计与追梦
 
  2010年高考,王相军因重感冒失利。小时候他成绩很好,也梦想着成为一名学者。复读几个月后,他还是选择外出打工,离开家乡广安鄰水。
 
  父母托人在深圳给他找了工厂里的仓库管理和拖地的工作。因为不喜欢机器带来的压迫和拘束,也不想做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他很快就辞职了,满心只想挣破牢笼。
 
  2011年,因为心系自然山水,他去广西流浪,在柳州爬山,睡在公园的树下,每天顶着一头露水起床,吃一顿4块钱的螺蛳粉,反而觉得心里安静了许多。后来在丽江街头,偶然看到公交车上的一张海报,巍峨的白色雪山让他惊艳,身边有人告诉他,那是梅里雪山,里面还有冰川。
 
  他没钱坐车,就搭别人汽车的后备厢;买不起索道票,就徒步上山。他一路小跑,只用了8个小时,就从海拔2200米来到海拔4500米的冰川公园——即使是当地人,走上山也需要11个小时。
 
  山间的冰川像一条银鳞游龙,从高高的雪峰一直延伸到山下,直扑江边。第一次见到冰川,他就被征服了。天快黑时,工作人员才发现,他居然是徒步上山的,给他补了一张儿童票就让他坐索道下山。
 
  2012年,五彩斑斓的林芝又让他心动了,原来高寒地区也可以这么多姿。他当时月工资1100元,买了张780元的车票到了林芝,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对于打工盖房、娶妻生子这样的生活,他没有一丝向往,他说:“如果我回家,爸妈就要拼命挣钱让我成家,我不想拖累他们。”所以,离家9年,他主动切断了和家里的联系。
 
  起初,他外出拍冰川和雪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同事们还以为那些照片都是他从网上下载的,没人相信那是他的作品。从2017年开始,他把这些作品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这为科普和环保的宣传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引起了大众甚至专家的注意。
 
  有一次,他发现3个并联的冰川湖,上游冰川脚下的湖比较浑浊,中间的稍微清澈一些,下游最大的湖泊则蓝得像翡翠一样。他给网友解释,冰川运动时因为和山体发生摩擦,石头被磨成细粉,夹在冰块里,所以冰刚融化时水比较浑浊,经过阶梯式的沉淀过滤,越往下游就越清澈。网友们乐意听他讲这些知识,除了佩服就是感谢。回家
 
  深夜12点,重庆街头依然灯火通明,远方西藏那些属于他的山野,此时早已乌黑静寂。王相军走在路上直播,他跟大家说:“城市晚上一片通明,要烧太多煤了,我们应该节约用电。”
 
  很多电厂烧煤飘出来的黑色粉尘,会深深融入冰川,加速它们的融化。他耐心地给老铁们讲着这些从联合国大会上学来的知识。
 
  网友们跟他一起回忆:原来的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现在则艳阳高照,少见雪花,空气中细菌多了,感冒要很久才能好,真的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家园。王相军赞同:“我们就是要传播正能量,过低碳生活。”
 
  他明白了那么多人采访他,是因为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要通过这个契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城市生活的逃离者,他不知道怎么用手机搜索周围吃喝玩乐的场所,也鲜和陌生人打交道,离人群越远,他越自在。他享受山里没有网络的与世隔绝感,白天等着看日照金山,晚上出门拍满天繁星,秋天去找冰川,春天拍阿里的桃花。去年夏天,表弟在视频平台上发现并联系上了他,妈妈一条一条看完他的视频:白净的儿子变得黝黑粗糙,爬着危险的冰川,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她既生气又心疼,可时隔9年见到儿子,所有情绪又都放下了。
 
  喜马拉雅西北坡蓝湖,念青唐古拉山北坡、帕隆藏布江的源头雅隆冰川……王相军脑子里冰川融化的例子举不胜举。杨博士说,中国的冰川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养活了周围的27亿人。可是在西藏拍冰川的人太少了,王相军想尽量多拍,让自己的镜头成为桥梁。
 
  离开户籍意义上的家,王相军要回到自然界的家去。他用镜头写给自然的这些情书,可能都会成为孤品。


作品集刘雪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