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一种熬
2021-11-17 网友提供 作者:李亚坤 点击:次
周末,参加系统业务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一位本地专家的讲座。长期从事教育宣讲工作的他,凭着不断深入钻研,专业能力日益精湛,退休后,竟先后被浙大、清华等国内顶级名校特聘为导师、教授。他的授课固然精彩,听众反响强烈,但我觉得,更精彩的还是他的活法——退而不休,把热爱的事业视作一辈子的情怀来做。面对如今纷至沓来的荣誉和成就,他笑称自己“墙内开花墙外香”,多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修炼,终于熬过来了。
说者一脸风轻云淡,台下的我却听得惊心动魄。原来,坚守在很大程度上竟是一种熬。老家乡下有句俗话,叫“熬出头”。比如形容村里一对孤儿寡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幼儿,如愿盼到儿子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这位母亲在村人眼里无疑是幸运的。小时候不懂,长大了,懂得了世事艰难,才略略明白那一个“熬”字里,包含了多少苦楚和心酸滋味,外人是永远无法体会的。
无独有偶。翻微信,看到朋友转发马云的一段话:熬不过来,就认命;熬过来,就是重生。那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胸怀和气魄,也许只有像马云这样的人才有勇气和底气说得出。对我辈常人来说,在每次自我懈怠时,不妨拿来给自己鼓劲儿——在还能熬的时候,一定要熬下去。也许这一念之间,就重新迸发了坚守下来的勇气。
刚分到小镇教书的头几年,我意气风发,不仅想在教学上出成绩,还想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写作,开辟一片新天地。那时我结识一个霍山的文友,跟我同行,我们喜欢把各自在当地报纸上发表的“豆腐块”在QQ里交流、讨论,互相鼓励。我们发誓要把天下的名著读遍——现在想来自然可笑,且不说好书浩如烟海,单单是当下所谓“名著”的帽子,就颇值得怀疑。但当时年轻啊,大把的时间,大好的精力,就像一汪泉眼汩汩地冒出来。一个5平方米的单身宿舍,放晚学后,关起门来,就像一个孤岛。暑天里,没有空调,就坐在冷水盆里看书;寒夜里,裹着被褥趴在书桌上爬格子。潜意识里,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只有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否则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二十年后的一天,当我在本市最大的书店赫然看到霍山文友的两本散文集,我瞬间陷入恍惚,仿佛有一种不真实的做梦的感觉。尽管我知道他的文笔一路精进,文章已然在国家级报刊频频露脸。但那两本散文集给我的冲击实在太大了,大到远远超过书架上那些大部头名著的分量。其中一本集子的扉页右上方,附有他的近照,那儒雅、自信的笑容如静静绽放的幽兰。我不由回忆起我们年轻时畅谈的理想,那情景熟悉又陌生,犹如电影画面里镜头的近或远,近的,是活成了自己喜欢模样的他;远的,是似乎还在原地徘徊的我。如果把这“熬”看作一场马拉松长跑,在人生的前半场,我已经远远落在后面了。
有时我扪心自问,和霍山文友相比,抛开写作需要天分和才情的因素,单就“熬”这一条,我就输了。更残酷的是,一旦过了某个年纪,突然悲催地发觉,阅读和书写或许属于脑力劳动,但更接近日益艰巨的体力劳动。等到这个时候,如果不愿乖乖束手认命,最理想的状态,也许只有放松心态,放缓脚步,学会和命运达成和解,才不让自己输得那么狼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