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重阳今昔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


    作品集关于重阳节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