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悲壮的亲情

悲壮的亲情
 
  北京大学的心理学系博士易春丽在为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著作《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作序时,提到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即“我们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几乎看不到男人去救妻子,我们看到的是儿子救母亲的故事,比如《宝莲灯》《白蛇传》。女性期待拯救自己的是她们的儿子。这是中国女性的集体无意识。母子共生是我们的文化所鼓励的”。但她同时强调,“在精神分析中,无法分离是一种病”。
 
  清末民初,目连戏开始真正盛行于上海。其时流行的目连戏有四种——徽剧、绍兴武班、昆剧、京剧。前一阵我在上海昆剧院看《目连救母》,想到一些有趣的问题。
 
  目連戏又称《救母记》。目连不忍见到母亲在地狱中受苦,甚至愿意为了救母放弃修行,被解除神力,贬为凡人。“目连救母”的故事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实际上还是来自故事本身的悲剧力量。
 
  身为人母,永生永世牵肠挂肚,一直到死,化成鬼魂,还在思念儿子。目连明知母亲有罪,却愿意为母亲的罪承担责任。他承担的方式,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前程,来为母亲忍受苦难。
 
  目连为了救母亲,既辞婚、又辞官,不愿成佛、百折不回,哪怕母亲有错,哪怕母亲变成了一条狗,这种拯救力量是悲剧性的、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可能是可怕的。“目连救母”之“救”,不仅仅是“救援”之“救”。它恰恰指向孩童内心的“不愿分离”。
 
  安徒生的名作《海的女儿》,虽然是给小孩子读的童话,在“分离”问题上,却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探索。小人鱼不顾一切地投入爱情,非常自信地觉得王子一定会爱上她。她没有想到,当她用自己的声音和舌头换得人腿之后,发现王子虽然很喜欢她,但并没打算娶她。在迷惘之际,小人鱼才懂得自己和巫婆交易的真正代价——她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庭中去了。每天晚上,小人鱼都看到自己的姐姐们浮上海面遥遥地望着她。有一天晚上,小人鱼甚至看见了多年不曾浮出海面的老祖母和戴着王冠的海王。他们对她伸出手来,但他们不像她的那些姐姐,不敢游近地面。这种隔着海洋的互相遥望,是爱情与亲情的撕裂。小人鱼的姐姐们用头发换得了一次挽回的机会。小人鱼如果愿意用巫婆的刀刺向王子的心脏,让王子的血流到自己的腿上,那么她就能重回大海,变回原来的样子。当小人鱼远远地看到姐姐们失去了漂亮的头发,她的内心该是多么痛苦啊。那是亲人间无言的爱,也是牺牲与牺牲之间的互相照亮。众所周知的是,小人鱼最后化成了泡沫。善良的她接受了分离,也由此获得了一种成人式的升华。这种升华,同样也是悲壮的。
 
  过分沉溺于“分离焦虑”的母亲,也会受到追求独立自由的年轻人的批评。但《目连救母》提出的另一个问题依然没有解答。母亲有错怎么办?曾忍受生产痛苦的母亲、保护过孩子的母亲,如果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身为子女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们在文学里读到、听到过这样的矛盾,是这种矛盾把我们引领到人类本性的最深处。


    作品集亲情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