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原创文学 > 散文随笔 > 心情随笔 >

寒衣暖心

寒衣暖心

  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便是乐善好施、济贫扶困。济贫扶困的具体行动应是冬天的施粥和捐助寒衣。听长辈说,从前每到冬季,庙宇和慈善机构总会支起大锅熬粥施粥,救助那些饥馁之人。粥虽然不耐饥,却暖和易消化,可救饥饿于一时,特别适合冬季助人解一时之馁。此举不仅惠及城市贫民,也惠及外地逃荒来的饥民。八十余年前,河南三门峡等地大饥荒,无锡工商界募集数万斤大米千里迢迢运往灾区,连续施粥数月,解救了许多饥民。以至八十年后当初饥民的后代专门到无锡寻访施粥善人的后裔,表达迟到了八十余年的感激之情。
 
  如今,神州大地不再有饥民,也再无施粥之举,要有,也只是庙宇施腊八粥广结善缘的祥和景象。但募集寒衣、为相对贫困地区送温暖仍年年进行。我记得孩提时居委会就年年有这样的慈善活动,不光为贫困地区募集寒衣,也为本地贫寒或受灾人家送去温暖。记得有一回一个棚户区发生大火灾,数百家人家被毁,于是全市动员为他们募捐寒衣。我们家本也拮据,母亲毅然捐出了两条旧棉胎,因为寻常百姓都有一颗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共识和自觉的行动。
 
  如今年年临近冬季依然都有募捐寒衣的活动,一段时间媒体经常有相关的报道,我留意到募捐寒衣的品质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非七八成新的衣物是拿不出手的,并都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有好些居民索性到服装店买了新衣和新被子捐给慈善机构,尤其是一些企业家,一出手就是几十几百件新衣物打包送往慈善机构,有的还自己开车几千里将衣被直接送到贫困地区,我有位开饭店的朋友,一到自己的孩子放寒假,她就带着孩子到挂钩的贫困地区送衣物和奖学金。她要让自己的孩子实地感受贫困地区孩子的处境,启迪孩子的良知和向善之心。这样的行为值得点赞。
 
  值得点赞的还有我的旧邻“阿姆娘”。“阿姆娘”是无锡人对父亲哥哥妻子(伯母)的称谓,延伸为对年长妇女的称呼,如同“大妈”一样。这位“阿姆娘”是个退休教师,她心灵手巧,善于编织毛衣。因是教师出身,就格外关注学生,她留意到许多外来打工者的孩子冬季里没有暖身的毛衣,别看外面穿的羽绒服,里面显得空空荡荡,就用退休的工资源源不断购置毛线,为孩子们打起了毛衣。这是几年前就开始的行动,至今已经有五六年时光了,日积月累,居然打了上百件毛衣,一批批送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让孩子们穿得暖暖实实的,不再挨冻。她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全家的支持,儿女们主动帮她买毛线;同时也带动了小区好几位退休的“阿姆娘”,次第加入了她编织毛衣的行列。我相信这样的队伍还会扩大,一针一针编织的寒衣会让更多贫寒子女感到暖心。
 
  说起募捐寒衣的事儿,南京还发生过这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位南京“阿姆娘”在捐寒衣时有意在衣服口袋里放上一张字条,写道:“如果收到寒衣的是位困难学生,需要帮助,请来电话。”附上了电话号码。果真收到这件衣服的是位中学生,数年后当她考取大学,在为费用发愁的时候,蓦然想到了寒衣里的字条,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的“阿姆娘”惊喜于自己当初捐衣时的愿望有了着落,当即一口允诺把那学生的读书费用全部承担下来。这事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传播开来后,成为一座城市美丽的花絮。


    作品集感人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