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不是完美
时间:2021-03-17 作者:梁小民 点击:次
有一对年轻夫妇,女的曾经是我的部下,男的是我的朋友。在别人看来,他们是完美的一对,女的漂亮温柔,男的英俊能干。可是有一天,他们闹起了离婚。女的告诉我,丈夫老嫌她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家庭倒没有“热暴力”,但是充满“冷暴力”。我问男的,这么好的妻子,你还不满足,是不是“烧的”?男的讲了妻子的许多缺点,诸如客人来时哪句话说得不得体,坐着时腰板不直,炒菜花样太少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我批评他,就这点小事值得离婚?他说,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不就是你们经济学讲的“最优”吗?
我最终没能挽救这桩婚姻。不过,我认为不是经济学的最优化目标害了他,而是他误读了“最优”这两个字。经济学讲的最优是在限制条件之下的最好结果,比如资源有限时的利润最大化。正因为有条件限制,最优化并不是追求没有缺点的完美,也不是追求理想化的东西。对任何事,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理想模式,但做事的是本性利己又缺少理性的人,事情如何能做得完美?只要做事的人尽到最大努力,其结果就是最优的,但绝不是完美的。经济学所讲的选择不是要找到最好的,而是在若干种可以实现的结果中选一个最优的,或者说缺点较少的。以婚姻而言,我们不是要找世界上最好的男人或女人,而是在有可能与你结婚的人中选一个最好的,或者缺点最少的。这样选出来的不是完美的,但在经济学上可以称为最优。
有些人是完美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他们总在追求完美无缺的东西,不允许白玉有微瑕。他们活得很累、很苦,甚至会成为偏执狂,所谓生活的压力、精神疾病、抑郁症等,大多来自这种对完美的无止境追求。
个人“有病”也就算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完美,达不到目的,受苦的是自己,毁掉的是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要把这种对完美的追求强加在别人和社会身上,那就会给别人和社会带来灾难,引发不良的外部效应了。
像我那位朋友追求妻子的完美,后果并不严重,无非离婚而已。好在他的妻子不是完美主义者,又找到也并不完美的新丈夫,共同过着不完美却很幸福的生活。但如果父母追求子女的完美,孩子又无法摆脱这种血缘关系,那孩子和父母都会很辛苦。极端的情况有父母嫌子女不完美而將其杀害的,也有子女因达不到完美而把父母杀害的。常见的情况则是家庭关系紧张或者子女心理有缺陷。据我当教师几十年的观察,个性偏执、做事极端、内向沉闷的孩子,根源大多在于父母对子女完美的追求。原本是一条“虫”,非要他成“龙”,后来成不了“龙”,连条“好虫”也当不了。
扩大一点,如果完美主义者是企业老板,他总要求员工完美,这家企业别说发展,恐怕连生存都困难。老板们总说,人才缺,招不到人。我说,先别讲“人无完人”这句古话,先要问你准备出多少钱。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价必高。你花2000块钱就想雇大学毕业又有工作经验的人,这不是连经济规律都违背了吗?企业不需要完美的人,而需要适用的人。无论他如何不完美,只要有企业需要的一技之长就可以。花钱不多,收益不小,这才是经济学的最优。明白了这个道理,其实满世界都是人才。胡雪岩就是这样用人的,那个浑身毛病的刘不才当公关经理有多出色!
再扩大一点,如果完美主义者是社会改革家,以天下为己任,那社会可就惨了。现实社会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于是就有了“大同社会”“乌托邦”之类的理想社会模式。文人讲讲这种理想,让大家听听、乐一乐可以,但真要付诸实施,建立这样理想的社会,那灾难可就大了。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在改良的道路走不通之后就走上暴力革命之路。历代农民起义的领袖都是理想主义者,想实现均贫富的大同社会,起码是用这种理想来唤起民众的。那些起义的最高领袖是真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用理想主义骗人,我们不得而知,但追随他的人中的确有相当一批理想主义者。他们有了理想,在实现完美社会的崇高目标下,杀起人来也就心不慈手不软了。每一个农民起义政权都是建立在被理想主义残杀的累累白骨之上,“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将”就是理想主义者。
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必然走向偏执,认为只有自己的理想模式是完美的,容不得别人反对,甚至“腹诽”。
我的朋友把他的离婚归罪于经济学的最优化观念。其实这与人间的一切罪行一样,不是经济学的错,是误读经济学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