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胡同里的庚子之变

胡同里的庚子之变

“李鸿章去世地”
 
前不久姜鸣先生在“腾讯大家”上发表了《李鸿章最后岁月的新考证》,将李鸿章在北京的去世地从贤良寺“修正”为西总布胡同的李鸿章宅第。
 
9月中旬,我趁着去北京出差的一个空闲下午,骑着共享单车去“按文索骥”,探访了姜鸣先生笔下的“李鸿章去世地”。探访途中,顺便又去了附近几个晚清的重点史迹,回去后在地图上连起来再一看,巧合的是,这些地方竟然大多与义和团八国联军那段历史有关,可以视作一条无心插柳的的庚子之变“主题胡同游”了。
 
改造后的西总布胡同改造后的西总布胡同
先说李鸿章去世地。李鸿章去世后,西总布胡同宅第便被清政府改为“李鸿章祠堂”,是清代唯一在北京建立祠堂的汉人大臣。“李鸿章祠堂”原址现今位于西总布胡同27号,我这次去寻访时,此地已面貌全非,改为东城区某机关的驻地了,既无“挂牌”也无“文保”,若非有资料证明,已经发现不了任何与李鸿章有关的标志了。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作为全权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这可以说是李鸿章一生中主办的最后一件大事,虽然是屈辱性的,签字回来后,李鸿章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两个月后,李鸿章便病逝于西总布胡同。
 
以庚子之变的时间线来看,可以这么理解,西总布胡同的“李鸿章去世地”就是庚子之变某种意义的终结之地了——李鸿章死于《辛丑条约》的积劳成疾,死于收拾庚子之变的烂摊子。
 
“恩海杀克林德处”
 
你如果沿着西总布胡同,从“庚子之变的终结之地”一路向西,只要走个两三百米,走到西总布胡同的西口,也就是和东单北大街的交界处,就会“找到” 庚子之变的另外一个重要地标:恩海杀克林德处。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就是在此处被清朝神机营章京恩海击毙,据恩海事后说,系上司指示遇外国人即杀。后来也就是在此处,被抓捕的恩海又被联军公开行刑。
 
这个“找到”绝对应该打引号,因为此处除了是熙熙攘攘的闹市路口,现今并没有什么“标志”,所谓的“找到”也是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罢了。
 
但是,“恩海杀克林德处”从前的确是有“标志”的。应德国人的强烈要求,《辛丑条约》的第一款就明确规定,“在遇害该处所竖立铭志之碑,与克大臣品位相配,列叙大清国大皇帝惋惜凶事之旨,书以拉丁、德、汉各文”。清政府1903年1月在此地修建了“克林德牌坊”(克林德纪念碑),牌坊上也如《辛丑条约》所规定的那样刻有光绪帝的“道歉信”。
 
克林德碑明信片(1906年)克林德碑明信片(1906年)
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宣布战败后,“苦碑久矣”的北京人就拆毁了克林德牌坊,在故宫西侧的中山公园内重新组装竖立,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从此被称为“公理战胜牌坊”;1949年建国后,“公理战胜牌坊”又被改为了“保卫和平牌坊”,现在去中山公园仍可以看到。
 
尽管关于庚子之变的爆发原因有各种“深刻”的说法,但“恩海杀克林德”作为庚子之变的导火索确可以看作公论,毕竟,克林德是庚子之变中被打死的级别最高的西人。
 
俯瞰克林德遇刺现场俯瞰克林德遇刺现场
西总布胡同西口的“恩海杀克林德处”是庚子之变的导火线,而距离仅三百米左右,胡同中间27号的“李鸿章去世地”又可以看作为庚子之变的终结地,在这条并不算长的胡同上,骑个单车也就一分钟,竟集中着庚子之变两大重要地标,一为始,一为终,如果你在现场,多半也会顿生怀古之幽情。
 
更巧的是,两处地标现今均未发现挂牌。
 
当年病中的李中堂站在家门往胡同西口张望,不知有何感想,他一生的裱糊匠成就,固然一半毁在甲午年的大东沟威海卫,但另一半何尝不是毁在庚子年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呢?他的家,他身后的祠堂,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离那个毁掉他和毁掉大清国运的路口只有300米,他去世时也是不甘心的一直往胡同西口张望么?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克林德被杀当天,他的路线本是从东交民巷使馆区,沿着东单北大街,前往东堂子胡同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向清廷抗议“24小时内一切外国人必须离京”的通牒,但行至东单北大街与西总布胡同相交处,就被恩海击毙。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咸丰帝批准成立于1861年,遗址现位于东堂子胡同49号,现为公安部信访办公室。胡同上现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挂牌,也可以看见当年保留下来的一些建筑,据说现在仅存东西路各一进四合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旧照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旧照
东堂子胡同和西总布胡同之间仅隔有一条胡同(石大人胡同,现为外交部街),如果恩海当时不击毙克林德的话,目测最多十多分钟,克林德就可以从西总布胡同西口到达他此行的终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而“李鸿章宅第”几乎是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平行的,穿过外交部街,也就三百米左右的距离。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