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庚子之变(2)
时间:2018-10-09 作者:张明扬 点击:次
1901年,正是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完成了历史使命,改名更与世界接轨的“外务部”。
总理衙门的谒见(绘于1896年)总理衙门的谒见(绘于1896年)
克林德当日被杀前的五分钟(估算),应该是刚刚路过了东单北大街与北极阁三条相交的“怡亲王府”,此处离他被杀处仅两百米左右。
克林德路过王府时的心情多半是恶劣的,他想必也知道,这座王府的主人对西方人不太友善,也是清廷“灭洋派”里的中坚之一。
“怡亲王”这一爵位是大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是雍正爷封给十三弟允祥的,也就是《雍正王朝》等清宫剧中著名的“十三爷”。时值1900年,这一代的怡亲王叫溥静。
溥静是典型的政治投机派。他一开始对“义和团”和“灭洋”并没有特别的偏好,到了1900年庚子年,才自觉看准了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将宝押到了“义和团”这一边,与端郡王载漪和庄亲王载勋这些保守派亲贵代表站在了一起。
当义和团1900年6月大规模进入北京的时候,端王府和庄王府都成为了义和团著名的坛口,王府内设有专门的接待人员,管吃管住管练功。
溥静最终决定押宝义和团之后,他也不甘人后地仿效起端王和庄王,将王府大门打开,将北极阁三条的怡亲王府变成了义和团的另一地标式坛口。虽然怡亲王府“开门”比端王府和庄王府略晚,但溥静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著名的“顺口溜”,为义和团提供了精神食粮,诸如“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放醋,炮打西什库”这些庚子之变中的“名句”,据说都出自溥静之手。
1900年6月20日,当克林德路过怡亲王府时,他或许应该庆幸,王府中没有蜂拥出一群义和团民将他团团围住;如果展开更大胆的想象,此时距离怡亲王府并不远的恩海,他“杀洋人”的念想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怡亲王府这一“灭洋中心”的影响?
而此时尚在广东担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如果知道离自家门口没多远处的怡亲王府,竟然是义和团在北京的重要基地,又不知作何感想?没多久,就该是“东南互保”了。
北极阁三条的怡亲王府其实已经是第三座怡亲王府。第一座王府位于王府井大街附近(金鱼胡同和校尉胡同一带),允祥去世后,雍正将王府改建为一座纪念他的寺庙,也就是著名的“贤良寺”。这里又要说到李鸿章了,根据姜鸣先生的说法,贤良寺正是李鸿章去世的“第一版”所在地。
李鸿章在贤良寺西院内与随从及俄军军官合影李鸿章在贤良寺西院内与随从及俄军军官合影
在怡亲王府被改建为“贤良寺”之后,怡亲王府迁至朝阳门内大街。但由于在咸丰驾崩后怡亲王载垣站错队,被慈禧和恭亲王在“辛酉政变”后强逼自杀,这一处怡亲王府被收回,该赐“孚郡王”。是的,第二处怡亲王府就是现在著名的“孚王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被一众出版社和研究机构占据,只有通过银安殿前的两座石狮子才能窥得昔日雄风。
北极阁三条的第三处怡亲王府规模比前两座都小得多。这座王府的由来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只需要知道因为同为十三爷之后的“宁郡王”承袭了“怡亲王”这一爵位,所以这里的北极阁三条的“宁郡王府”就变成了“怡亲王府”。
被说晕了吧,当年八国联军也被搞糊涂了。据《最后的皇族》一书的说法,当联军打进北京找溥静家的怡亲王府“寻仇”时,竟也跑错了地,跑到了第二处怡亲王府抢掠,还把这座王府的主人当作溥静抓了起来。而北极阁三条的怡亲王府反而幸免于难。当然,溥静最终也没有逃过厄运,清廷为了安抚联军,将他圈禁了起来,庚子年春风得意的他,就在庚子年里在圈禁中忧惧而死。
现今这座“怡亲王府”,门口挂的“市级文保牌”其实标注的是“宁郡王府”,地图上也显示的是“宁郡王府”。如果不是查资料,你很难想到,这座“宁郡王府”就是庚子年那座诞生了数首义和团“顺口溜”,收容了众多义和团拳民,被视作当时“扶清灭洋”中心地之一的“怡亲王府”。
我这次去造访时,“宁郡王府”正在大修,不知道是否会清退现在的主人——国家话剧院的某下属单位,将其变为一处单纯的晚清历史保护建筑群。
我大约走了走,从“宁郡王府”的后门——新开路胡同西口,走到紧邻着的克林德被击毙的西总布胡同西口,也就一百米吧。
除了王府外,北极阁三条最有名的就是胡同里的《渴望》拍摄地了。回想118年前的庚子年种种乱象,又何尝不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过去未来共斟酌”呢?
以上四处庚子之变的“胜地”,最多一个小时就可以走一遍吧,在胡同里感受“百年世事不胜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