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合格接班人吗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合格接班人吗

同治九年之后,曾李师徒二人同处官场,分主南北,但是心境大不相同。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接任不久,朝廷即裁掉了原来负责外交和三口通商大臣,将其权力划归直隶总督,直隶总督从此例兼北洋大臣。这样,李鸿章就正式成为大清王朝军事、政治和外交的第一人:
 
李文忠以大学士任北洋重镇,虽不入阁办事而隐持国柄。法越之事,举凡用人、调兵、筹饷、应敌、交邻诸大政,朝廷均谘而后行。[1]
 
这真是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
 
李鸿章后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一人身系中外重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掌握和资源和发挥的影响,都是曾国藩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了。
 
曾国藩则重返两江,病体沉重,心情抑郁。天津教案沉重地打击了他的健康,埋下了他两年后猝然去世的伏笔。
 
李鸿章在接班后的表现如何
同治十一年二月,接到曾国藩去世的消息,李鸿章非常震惊。他写信给曾纪泽说:
 
惊悸悲痛,神魂飞越,……而吾师果已死矣,不可复生矣,天乎天乎,奈之何耶。……鸿章从游几三十年,尝谓在诸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2]
 
随信他寄去了一副非常有名的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 旷世难逢天下才。
 
在曾国藩的众多门生下属中毫不客气地自称“门生长”,理所当然地以接班人自居,这是典型的李鸿章风格。
 
确实,李鸿章与曾国藩的交往中,尽管有着种种貌合神离,但大的方面仍可谓有始有终、有情有义、珠联璧合。在曾国藩去世后,他也确实全盘接过了曾国藩的事业,让曾国藩得以“薪尽火传”。
 
那么,李鸿章在接班后的表现如何呢?
 
在曾国藩身后,李鸿章独力承担起外交大任,不畏难,不逃避,屡屡冲在第一线。《清史稿》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应该说,他在很多方面比曾国藩出色。“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3]
 
1896年,李鸿章与俾斯麦1896年,李鸿章与俾斯麦
张之洞、梁启超等人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越同僚,中国近代著名企业的发展,几乎无一不同李鸿章的推动和支持有关。虽然有收受俄国贿赂等传闻,但是综观李鸿章的全部外交史,他对大清可谓忠心耿耿,竭尽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但是另一方面,总体上来说,李鸿章的事业在大处是失败的。作为一个外交家,李鸿章最主要的“成绩”是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虽然李鸿章不断努力,但是大清一败于甲午,二败于辛丑,并且在李鸿章去世后十年猝然崩溃。
 
李鸿章的失败,从大的方面看,不仅是李鸿章的个人失败,更是一个文明体的整体失败。他所处的历史三峡段,水流过急,变化过速,换任何一个人也几乎不可能稳撑大船而不出事。
 
然而从小的方面看,李鸿章的个人因素仍然不可不提。和曾国藩比起来,李鸿章最大的问题是学无本源,做事不象曾国藩那样讲求从根本做起,而只是满足于做一个“裱糊匠”。曾国藩身上有一种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理想主义精神,而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和危险复杂的国际形势,李鸿章不能如神话中的英雄丹柯那样,挖出自己的心脏,来照亮一个民族前进的道路。他上面要讨好慈禧,下面要交好那些颟顸的亲贵,对外要与洋人周旋,用人处事,皆图便宜,基础不牢,自然不能长远。晚清自强运动与外交的最终失败,与此不无关系。
 
用李鸿章自己的话来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4]
 
1900年的李鸿章1900年的李鸿章
有人分析李鸿章一生最大的失败即甲午之战的失败时说:
 
究其所以失败之由,群议之掣肘者半,用人之失当者亦半。……其故吏裨将,昔共患难,今共功名,徇其私情,转相汲引,布满津要,委以巨任,不问其才之可用与否,以故临事贻误,坐偾大机。其一因也。[5]
 
李鸿章殚精竭虑,经营北洋海陆军,自认为这支军队是靠得住的。没想到甲午战争,海军一败涂地,陆军也不堪一击。失败的原因,朝廷上其他大臣掣肘占一半,自己用人不当也占一半。李鸿章用人爱用私人,用故旧,而不问这些人能不能称职。所以一遇大事,就翻车了。
 
对这一点,李鸿章也不是没有反思。他曾经对曾国藩的孙女婿吴永说过这样的话:
 
我老师道德功业,固不待言,即文章学问,亦自卓绝一世,然读书写字,至老不倦,我却愧一分传受不得,自悔盛年不学,全恃一股虚矫之气,任意胡弄,其实没有根底。[6]
 


作品集曾国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