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在风险社会里,你我都是待收割的韭菜

在风险社会里,你我都是待收割的韭菜

朋友老刘去了趟加拿大,看看儿子的新家。房子在多伦多郊外,距离市中心有一小时车程,64万加元,约合人民币320万,三室一厅,很宽敞,除了车库外还带个庭院。
 
他看完挺满意,随口问:“你这面积多大?”
 
儿子答:“不知道。”
 
他觉不可思议:“你买房子,怎么连面积都不知道?”
 
国内毕竟都是按每平米售价来估算的,但儿子的说法似乎也有点道理:“我看到房子就可以了,面积不影响售价。”
 
接下来还有让他更惊讶的。他问:“你的房产证呢?让我看看加拿大的产证长什么样。”也没有。儿子看着满脸震惊的他,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在市政府那边有登记备案就行了。”
 
买房的时候,原房东只出现了一次,礼节性地打个招呼,最后打扫干净,准备好一张贺卡和鲜花,祝福你们入住愉快。其它就没任何瓜葛了,一切都由房产中介和律师交涉。如果不放心,还可以有专业的验房师,300加元负责帮你检查验收。律师把钥匙交到,自己就可以安心入住了,别的万事不管。
 
在国内买房是多大的一件事,在这就这么简单。
 
老刘听完还是有些难以置信:“你这样就算完了?”儿子反问:“那你觉得我还需要做什么?剩下如果有什么问题,那是律师的事啊!”
 
“中国很复杂”
老刘所遇到的情形,其实不独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大体类似。率先用“泡沫经济”一词描述日本房地产畸形繁荣的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就曾说过,他1990年代在美国演讲时谈到日本土地价格按平方英尺计算,台下听众发笑,因为在美国是按英亩计算的。日本和中国都是高密度城市住宅,房地产广告会把小数点后的房屋面积都写清楚;但他在澳大利亚看到的售房广告却写着“到与相邻土地为界的那条河为止”。土地面积多大,根本就没写出具体数字——而在澳大利亚,这才是通常做法。
 
 
但这件事最值得深思的地方还是在于: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内为了买房要投入那么多心力,但在另一个社会环境下可以这么省心地完成。
 
这首先当然是因为加拿大已经充分发展出专业化的服务,任何你需要操心的事,理论上来说都可以雇到专业人士来帮你去做,购房者本人的确不需要做什么;然而国内这些服务本身就鱼龙混杂,房产中介满嘴跑火车的比比皆是,你不知道他说的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至于验房这种事往往是你自己亲手核对一遍。
 
其结果是:中国的消费者为了不受骗,往往要通过自学去了解那个领域的所有相关知识。
 
 
一个在美留学多年的海归朋友曾说,一回来上网购物,就发现一个问题:国内网站上的干扰信息特别多。久而久之,他发展出了自己的诀窍:“很少人会翻超过10个页面的搜索结果。我就是异类,我常常会阅读靠后面的页面;而且第一页最前面的很多是广告,我都从中间开始看,尤其注意不点击第一、第二个链接,那往往不是我要的。要往后翻,可能会有发现。”
 
但这还不仅是各种弹出窗口和小广告,因为很多评分也都不可信。他因为对一家店铺的服务不太满意,给了3分的中档评价,结果不断受到店主的骚扰,开始说自己开店不容易,请他手下留情,继之以威胁辱骂。在一家知名旅行网站上,酒店分类的星级评定也没有客观标准,并不按照知名度、服务水平或统一的标准,其结果是你查询到的“五星级”酒店可能闻所未闻,入住时发现甚至还不够三星级的水准。
 
人们常说“中国市场很复杂”,这种“复杂”一方面是指市场容量极大,不同层级或不同生态的现象都存在,但另一方面则是指其中的信息干扰度很大,运作不透明,栽进去会吃大亏——这大抵就像我们涉世未深时父母告诫说“外面社会很复杂”一样,意指陌生人的环境中无法像对家人那样建立信任关系。
 
这样一种现实的存在,就迫使中国人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筛选、排除掉那些干扰信息,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事物——夸张一点说,这有时就像是一个通关游戏,你得先游过横亘在你和目标之间的鳄鱼池,打败那些怪兽,才能得偿所愿。
 
这倒也并不是说你遇到的信息都是假的,或说那些广告和中介都是骗人的,而是说,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其实根本无力去判断真假,即便他们已经相当努力去识别了。虽然经济学上有所谓“理性人”的假定,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一个日常生活中事事精明的妇女,连青菜涨价一毛钱都瞒不过她,却可能轻易上当去买了假南极棉或某个收益率不可信的理财产品,因为这些超出了她能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判断的范围。
 
有一次,路过一个停车场,看到档杆上的广告写着“3000万人都在用”,忍不住发笑,觉得这真是中国人从众心理的写照,连停车的档杆也要强调有多少人在使用;不过转念一想,这其实也是人们对特殊环境的正常反应。那些诸如“大平台,更放心”、“2亿中国人都在用”之类吹嘘自身实力的广告之所以大行其道,与其说是利用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倒不如说是在顺应人们的一种心理渴求:在市场干扰度很大的时候,如何用简便的方法找出值得自己信赖的。
 
此时“权威”就成了一种方便的筛选信号,因为那么多人都在选,应该没错,就像看到路边排长队,甚至还不知道是卖什么,自己也排上去。这固然也有“从众”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却不是没有思考,恰恰是因为这种“搭便车”的方法常常可以帮助人们不用费神却能少受骗。


作品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