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 > 雨枫书屋 > 经典评论 >

令人失望的中国爸爸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吗

令人失望的中国爸爸还有机会证明自己吗


如果你和几位家庭主妇凑在一起聊天,其中的常规话题之一,就是数落家里那位爸爸如何做“甩手掌柜”、对育儿事务不闻不问。
 
“他哪懂带孩子啊,换个尿不湿都会穿反了。”
 
“只要让他和孩子独自在家相处一天,他就会崩溃。”
 
“他一年到头四处飞,家里孩子也见不上几面。”
 
 
但如果你以为这场吐槽大会的目的是妇女们为了掀起家庭革命,让男人回家带娃,那么且慢,你应该是会错意了。
 
妇女界的吐槽,有时其实也是炫耀。
 
而如果这时你不解风情来了句:“我家老公不是这样哦。”
 
那么,投向你的目光将会是“哎哟?”“得了吧”“男人都一样”“来秀恩爱了!”等种种复杂信息的组合。
 
埋汰中国父亲是一种流行话语,因为中国的父亲们总体上也确实表现得不尽人意。
 
如果跟美国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在美国,居家专事照顾子女的父亲,1989-2012年的二十多年间,从100万翻倍增长到了200万。
 
而有18岁以下孩子的美国家庭大约有1800万个——这意味着每9个美国家庭,就有一个由爸爸主导育儿。
 
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
不过即使如此,在每周育儿时间的对比上,美国父亲们都还平均不足美国母亲的一半。
 
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图: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数据
虽然中国暂时没有相关统计数字,但以我从小学到中学陪孩子过程中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家庭来看,“爸爸主导育儿”的比例应该是极低的。
 
育儿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生活起居饮食,到性格、行为习惯培养,再到为升学做的种种准备——这是一项体量庞大却又要求心细如丝的长年工程。
 
在中国,这项工程多数还是为妈妈们所承担,也有为数不少的妈妈在其中找到了成就感。
 
中国特色的家庭结构决定了——男人依然被赋予为全家人“狩猎捕食”的传统使命,洗手做羹汤则被视为胸无大志。
 
如果一个30岁出头的男子不是满脑子想着如何“快速致富”“财务自由”“执掌权力”,就会被视为非主流。
 
于是年轻的中国爸爸们,一边集体沦为市面上各种“成功学”的囚徒,一边背上了不理家事、“丧偶式育儿”的骂名。
 
他们之中,没有人会想改变吗?
 
在我看来,中国爸爸在家庭的集体不作为,其实有大半是社会观念和家庭期望所致。
 
爸爸不带孩子,给老人带?
今时今日,育儿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最容易引发矛盾冲突的领域。
 
一个孩子自诞生之日,就成了对其父母精力的极大消耗者。事实上,在孩子上幼儿园前,全职妈妈一个人单打独斗根本搞不定那个小精怪。
 
我有一位朋友,生孩子时恰逢老公拿到风投决意创业,家里老人又因各种原因无法过来帮忙。
 
她从媒体编辑变成了全职妈妈,每天要花很长时间一个人独自带娃,甚至出门买菜也要带上娃。老公那边正打着鸡血带领团队大干快上,没日没夜争取APP早日上线,回家也就是睡个觉,翻个身又去上班了。
 
带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是你的精力黑洞。
 
TA无时无刻不想吸引你的注意,捣个乱、或者追着让你陪TA玩、不让你走开半步。好不容易哄到TA睡觉,放下床时一不留神,TA就破功哭醒。
 
 
再爱孩子的人,也无法24小时持续这种虽然充满爱意但营养不能说太高且无限消耗体力的工作。
 
虽然看着孩子逐日缓慢成长,但一想到接下来还有数年时光日日如此,脱离社会后精神与价值感上的虚空,以及情绪的压抑,就会交替作用、日积月累。
 
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带孩子一定要有帮手,要轮替。而在中国,轮替的人通常不是孩子的爸爸,而是双方的老人。
 
但我们必须很悲哀地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老年人和中年人在种种生活和思想观念上的差异太大了。
 
三代同堂之家,常会出现以下情景:
 
买个昂贵一点的厨具,老人会觉得你浪费矫情;
 
带娃出去旅行,老人会说小朋友怎么那么早要旅行啦,反正TA都会忘记的。旅行的钱,还不如积蓄来换大房子;
 
小孩子该不该把尿,该不该用学步车,该不该上早教,都能吵起来;
 
隔夜菜要不要吃,电视要不要放那么大声,朋友圈里的传销要不要相信,住在一起,生活观大碰撞。
 
中国的年轻父母基本都是因为生育孩子,才重新和自己从上高中或大学起就离开的父母重新住回一个屋檐下。
 
生活方式的变迁加上组建了一个新家庭,不单婆媳矛盾这种千古难题难解,即使和自己的爸妈,也需要诸多磨合。
 


作品集
相关文章: